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记载,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
另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拜孔子之孙孔汲为师。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主流学说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名轲,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仁政”理论。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这几个国家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扩张。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腐”,没有实行的可能。
晚年的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写作《孟子》七篇。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反映了继孔子之后,孟子作为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气势磅薄,饱含情感,明晰的说理和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因此,《孟子》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民众的疾苦,民众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都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