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批注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的墙壁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的墙壁时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中国人修养身心的必读书目之一。
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 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认为是孔子的学生们所作。
《孝经》有着不同的版本。主要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种。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古文《孝经》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孔安国为之作注。
现在通行的《孝经正义》,分为十八章,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的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八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时孝子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