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 星期六 06:25:58

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国,就和国王搞好关系,送出大把的礼物

发布时间:2025-04-02 10:35

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的中土是明朝了(不是元朝),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明成祖朱棣篡位(夺了侄子建文皇帝之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明朝的新皇帝。

朱棣派四品太监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西洋,在外交上做足功夫。郑和每到一国,就和国王搞好关系,送出大把的礼物,力邀国王派出使节回访天朝,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动身回访天朝。

那时,东南亚国家的国王虽然贵为国家元首,其实比部落酋长强不到哪儿去。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论实力,当时郑和接触的这些东南亚国家没有一个能上台面的,不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和明朝有天壤之别。他们有甚么利用价值呢?就算是为了交朋友,郑和也没必要带上两万多士兵和几十艘大船过去吧?

千万别低估朱棣的智力。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他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元朝的后裔——蒙古人捲土重来。朱棣敢于直面北方的挑战,他数次御驾亲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郑和下西洋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的是一个朱元璋留下的难题:缺少铜钱、银币。

中国境内的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试用失败,民间依旧用铜钱、银币作为货币。 

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甚么的,但是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大额交易对铜钱、银币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明代铜、银的开採量受到技术落后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

同时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但是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有学者考证,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都率领两万馀人、40馀艘巨舰,其实船上装满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品等,为的是向海外国家贩卖,而且只收铜钱、银币。并且宣布,海外使团到中国回访时,不要带别的物产,只带大量铜钱、银币(或者铜矿石)就可以了。

这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