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有一个县令,老来得子。县令十分开心,打算张灯结綵,大摆宴席准备好好庆祝一下。于是就招来了当地有名望的士人一同庆祝,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活。突然这时候有人提议说:“大人老来得子,何不写一副对联挂在府上,留作纪念?”这县令一听,心想有道理啊。自己年过半载还能喜得一子,确实需要好好的纪念一下。
这县令也是颇有文化,取了纸笔,大笔一挥,只见写下一副对联:“子当成父业,臣必报君恩”
在座的众位士人一看,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夸县令写的好。也确实,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并且又把自己老来得子的事情与报效国家联系起来,如果让上级知道肯定也会褒奖一番。
正当大家大拍马屁,称赞县令文笔好的时候,路过的一个穷秀才看见了这一副对联,他却哈哈大笑,笑声中满是讥讽。县令听见了,顿觉不快,马上就问这个穷秀才这副对联有什么好笑。
穷秀才回答:“我笑你大祸临头,命不久矣却浑然不知。”
县令顿时发怒:“口出狂言,你这一个落魄的书生懂什么?”
穷秀才回答说:“大人这副对联可谓是颠倒纲常,如果这副对联被别有用心的人看见,大人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县令一听,慌了神,连忙上前请教,说:“先生说说看,到底有什么地方闯了大祸。”
穷秀才说:“大人请看,‘子当成父业,臣必报君恩’这副对联,将儿子放在父亲前面,将臣子置于君王之上。岂不是颠倒人伦,违背纲常?”
县令一看,这才明白过来自己闯了多大祸,连忙叫人将对联取下,打算另写一副对联。
穷秀才却说:“大人莫急,我只需要颠倒一下顺序,不用改一个字,便可以使这一副对联既不失其意,也不忤圣君。”
赵县令连忙找人取来纸笔,让这个秀才赶紧动笔。秀才反而不慌不忙,在纸上写道:“君恩臣必报,父业子当成”。在场的众人看来无不拍手叫好,县令也心悦诚服,将穷秀才奉为上座。
这个秀才就是宋代有名的大臣吕蒙正。
吕蒙正年少时家里贫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是身在陋室,衣不蔽体,腹中无物,生活困苦的吕蒙正却从未放弃其求学的志向,还常常省下钱去买书阅读。“少年可贫不可磨其志”,这句话用在吕蒙正身上也是十分恰当的。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一直用功努力读书的他很快考取了功名,并且是以进士第一名的成绩高中皇榜。宋太宗也亲自召见了吕蒙正,并且委他以要职。
吕蒙正的母亲去世,按照制度要回家守丧,对于古代官员的官途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然而等吕蒙正守丧三年归来之后,皇帝仍然任命他为宰相执掌政事,委以重任。
而吕蒙也不负众望,恪守职责,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