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除了凸显生灵涂炭的惨痛,还隐约呈现了未来战争的某些特点。俄罗斯29日说,过去一日,乌克兰无人机多次袭击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能源基础设施,导致当地9000多用户断电。专家指出,未来战争将高度依赖人工智能、大资料和云计算等技术。指挥官可借助演算法和资料分析即时评估战场态势,快速做出决策。
其中,人工智能武器化是未来战争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不仅关乎国际和平与安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尊严和全球战略稳定。人工智能武器化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武器系统中,使其具备自主识别、校准、决策、行动等能力的过程。
虽然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报告曾对人工智能赋能武器与人工智能武器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指受到人类控制的武器,可使人类指挥的战争更精准有效,后者指能脱离人类控制并自主决策的武器,但人工智能武器装备的自主性早已模糊了人类控制的边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5年2月举行的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上指出,“人工智能能力的集中甚至可能加剧全球地缘政治分歧,形成‘有’与‘无’的两极世界。”随着人工智能武器化的推进,全球安全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无疑,全球持续的动荡加速了全球竞“智”,刺激军备竞赛。人工智能武器化,使得各国争先抢占人工智能赋能的竞赛空间。比如,美国推出人工智能为关键技术支撑、“改变未来战局”的颠覆性技术的第三次“抵消战略”,以确保美国在大国军事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俄罗斯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武器研究小组,以人工智能促进新武器装备的研发。日本设立“人工智能战略会议”机构,日本自卫队在2024财年新设统一指挥陆海空各自卫队和网络部队等的常设机构,以及“防卫创新技术研究所”,用于研发改变战斗方式的新型装备。
未来战争就是多域融合与全域作战:未来战争将涉及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空间。作战系统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全域机动一体化作战成为基本样式。例如,太空被视为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各方围绕水下作战域的博弈也日益激烈。
尤其,战争将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虚拟认知空间拓展延伸。资讯战和网络战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渗透、资料破坏、传播虚假资讯等方式,攻击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基础设施和社会心理。毋庸置疑,未来战争的节奏将更快,决策、行动和保障的周期大幅缩短。战争不再是简单的“快速秒杀”,而是涉及多个维度领域和时空周期的综合博弈。
为了有效管控人工智能武器化引发的安全、法律、伦理、人道主义等风险,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搭建全球治理框架和集体安全机制。目前《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平台是讨论人工智能武器化问题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尊重和利用此平台展开对话交流,凝聚更多国际共识。
另外,也可依托多边国际峰会,制定管控人工智能武器化的协议和公约,并逐步将更多国家吸纳进来。围绕人工智能武器的开发和使用问题,应明确“有意义的人类控制”在自主武器使用上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应对人工智能武器运用到战争的方式,进行合法性审查。可根据《日内瓦公约》及其两个附加议定书的相关规定,评估新技术各个流程及采用新武器的合法性,自主武器的研发和使用也可照此遵循。随着“主权人工智能”的兴起,各国政府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治理的重心,。然而,目前这些努力仍属于碎片化,未能形成全球合力。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