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是清朝著名的清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道员。为不骚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主仆二人各骑一头,一头驮着两床破旧被褥和一个竹书箱,就这样上任去了。
到了潼关,汤斌向守关的把总亮明身分,把总见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又少,就叹息说:“就是把您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官味来!”
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各州县的土豪劣绅就不敢再作恶,地痞流氓也纷纷收敛。一时间,百姓安居乐业,官府讼简刑轻,“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汤斌受康熙皇帝钦点,由内阁学士擢升为江苏巡抚。江苏乃丰腴之地,殷富名声长期在外,然而沉重的赋税却使百姓不堪重负。尤其是前任巡抚余国柱勾结大贪官明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属下官员为保乌纱帽,不得不常送红包贿赂。
汤斌到任后,体察民情,立志刷新社会风气。他特地找来道员们,开诚布公地说:“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也不准要百姓的钱。我不容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
汤斌上任后,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一连六个昼夜对堆积多年的文案一一清理判决。在任内,他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奉公,破积习,减税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时间,社会风气就焕然一新。
汤斌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清贫。他家仆人每天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羹。因此民间封他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豆腐汤”。他带头不吃肉,只在衙门后院种青菜吃。平时,他和子女都是穿由夫人纺织的布衣服。
他的住处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去世时家里仅剩下八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百姓夸奖汤斌:“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生活像黄连汤那般苦,于世像人参汤那样补。”
在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时,汤斌没有像其他江浙官员那样动用人力物力去修路扩路开“御道”,理由是要拆除大批民房,老百姓负担太重。康熙皇帝获知,嘉许他是真正的“爱民如子”。
汤斌在苏州的官场中,还将知县郭琇由一个贪官调教成清官。因为贪污纳贿,郭琇的声名很是不好。汤斌上任后,要专治这样的罪、专罢这样的官。郭琇求见汤斌,表示愿意痛改前非。返回县衙后,郭琇立即命人挑水冲洗厅堂及内室,以示去污更新。他公开对老百姓说:“前任县官郭琇已死,现在我是新的郭琇。”从此,他果然清正廉洁,尽心为政。汤斌对郭琇知错就改很是欣赏,他发告示嘉奖郭琇“洗屋做清官”的事迹,并向朝廷推荐郭琇当上了御史。
两年后,汤斌升为礼部尚书。离任之时,苏州百姓休市三日,塞道遮留,聚哭辕门,数万人焚香送别。据说,他离任时带走的仅是一部《二十一史》。因为当时苏州出版业发达,买书“吴中价廉”。为了纪念这位清官,苏州百姓后来在胥门接官厅建了一座“民不能忘”的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