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 星期三 10:43:41

免租创业考验“软实力”,青年开店难站稳,盼商界加持促双赢

发布时间:2025-03-27 08:36

近年创业门槛降低,越来越多青年自立门户,但要在市场站稳并不容易。有店主分享,需克服租金压力、营运成本和市场定位等挑战。政府近年推出支援措施,如共筑·创业家计划提供免租店铺,有青年因而提早实现创业梦,未来拟拓展至私营市场及启德邮轮码头。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有青年仍忧虑人流不足、配套未完善等问题,小本经营更需谨慎。有青年组织指出,除资金外,年轻创业者也需营销策略、风险管理及人脉支援,期望各界携手完善支援体系,提供相关培训、推出企业导师及联乘计划等,助青年提升竞争力,为香港注入新动力。 

「共筑.创业家」计划让合资格青年免费租用房委会旗下商场的店铺。

▲“共筑·创业家”计划让合资格青年免费租用房委会旗下商场的店铺。

“90后”的Annie修读艺术出身,毕业后本想继续进修,却遇上疫情,遂改变计划,在工业大厦开设陶瓷工作室“Dimple Ceramics”,现时正迈向第6个年头。

Annie回想,自己毅然创业,背后花了不少苦功,如大学期间在一间陶艺教室做兼职,更在毕业前腾出1年时间全职打工学习,“略懂营运店铺的技巧,而非只得一门手艺。”过程间学习如何计算成本,掌握炉具的实际操作,皆有助日后教学时做好准备。她坦言,租金接近一半营业额,处理商业登记、税务及租约等杂项也要从头学起,更要量入为出,做好理财,感恩自己一直坚持,“要边做边学!”

扩展计划 鼓励私营商场响应

主打环保咖啡粉囊手作饰物的“wind.n.sand”,其创办人Charlotte同样有志追梦。她分享,开展业务前做过市场调查,发现同类型产品不多,便尝试创业,参加手作市集摆卖;直至去年入围房委会推出的“共筑·创业家”计划,免租在旗下商场开设门市,提早实现开设饰物店的梦想。但她坦言,人手不足是一大难题,日后或会跟理念相同的店主合作,邀请他们当限定店长及寄卖产品。

「wind.n.sand」创办人Charlotte(左)通过「共筑.创业家」计划,提早实现开店梦想。图为创业家KEY Day活动典礼当日,从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右)手上接过店铺锁匙。

▲“wind.n.sand”创办人Charlotte(左)通过“共筑·创业家”计划,提早实现开店梦想。图为创业家KEY Day活动典礼当日,从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右)手上接过店铺锁匙。

上述“共筑·创业家”计划,让合资格青年免费租用房委会旗下商场的商铺,如参加者在计划中获取利润,房委会收取净利润的20%,重新投入于计划中,以持续发展。计划共收到约180份申请,最终17个团队获选;首阶段经营期由去年10月起,至今年4月结束,消息指,相关团队可以较便宜的租金续租。房屋署回覆,房委会现积极考虑扩展计划,并鼓励私营商场响应,有关详情将适时公布。

早前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提及,计划深受各界支持,会扩展计划,并鼓励私人业主响应。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亦言,政府正积极考虑探索启德邮轮码头内商业区的活化方案,考虑参考“共筑·创业家”,以吸引青年创业,带动该处人流。

政府历年有多项资助计划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支援。

▲政府历年有多项资助计划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支援。

年轻人成本有限 地理位置关键

有店主相信,较难说服商界支持,而启德交通和餐饮配套仍不理想,忧虑小本经营无以为继。他明白,企业也要赚钱,要腾出空间支援初创,却未必能带动人流,“初创向来要有自负盈亏的准备。”他指,年轻人成本有限,店铺地理位置尤其重要,现时观塘、荃湾及葵涌一带工厦有很多文创小店进驻,期望日后计划可拓展至市区,“不一定要租用人流最旺的工厦,牛头角一带已经很吸引。”

早年青年广场推出“Y旅舍艺术家驻留计划”,年轻艺术家可“以艺术换宿”,青年广场更为驻留艺术家策展,把作品整合供公众欣赏。Annie忆述,许多艺术系同学都有报名参加,盼日后有更多类近计划。

提供场地以外,政府历年有多项资助计划为18至35岁的年轻人创业提供支援,包括创业配对基金、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及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后两者为香港青年提供资本资助、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等。

乏营销策略 加持经验人脉

香港善导会有透过上述资助计划辅助年轻人创业,分别针对经验较浅的青年从零开始起动,以及协助商业模式较成熟的初创公司扩大规模。该会青年培育及创业服务督导主任陈咏芝(Gigi)指,近年创业门槛降低,职场上更多身兼数职的斜杠族,其中一项计划在开展首星期已接获近100份申请。她直言,资金和人力等硬件外,风险管理及营销策略等软件同样重要,“有些人有资金,但缺乏经验和人脉,难以创业。”

香港青少年服务处副总干事区洁盈博士同意指,许多年轻人以社交媒体作为创业起点,按兴趣建立个人品牌,惟部分青年较少留意市场需要,不懂分析顾客群,一旦遇上困难就轻易退却,“创业要培养个人素质。”该服务处社工张沛廉举例,曾有年轻人欲开设咖啡店,努力从事其他工作储钱,无奈有机会实践时却迎来疫情,最终没有勇气面对风险,打消创业念头。

多元化体验馆「猫猫爪家」创办人任逸民已是第3次创业。

▲多元化体验馆“猫猫爪家”创办人任逸民已是第3次创业。

以“流浪猫”作为核心的多元化体验馆“猫猫爪家”,其创办人任逸民已是第3次创业,直言过去不停遭遇挫折,“创业容易守业难,前期必须定好生意初衷和目标。”他形容,每当想扩展业务,总会遇上瓶颈,而创业路上有数之不尽的难题,关键在于选择处理抑或放任不管,“累积经验要学以致用,不然只会‘损手烂脚’。”

邀商界高手任导师边做边学

Gigi指,疫后营商环境越见困难,网上市场令创业不单面对本地竞争,更要迎接内地、外国,乃至全球的挑战,“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她指,许多年轻人只凭满腔热诚向前冲,结果其想法跟市场需要存有落差,“营商敏感度有待提升。”

事实上,很多人在疫情时生意碰壁,只要懂得转型也能觅生机。有青年本来从事装修及油漆工作,申请相关计划拓展艺术油漆及制作水泥艺术品,尽管取得资金时疫情严峻,难以上门提供服务,便转为跟非政府组织开办工作坊,成功稳守业务至今。

除了政府支援,Gigi认为,社会及商界都可以扶助青年创业,例如各个领域的企业派出专家担任导师,为年轻人提供“人脉”和支援,甚或大公司与初创企业联乘出新产品,“让青年有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有学生团队代表香港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比赛」。

▲有学生团队代表香港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比赛”。

大学生创业比赛报名人数连年升

有青年组织连续多年举办大学生创业比赛,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参赛项目亦更见多元。

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获创新科技署赞助,今年迎来第10届“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邀请来自21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团队可以跨学科、跨院校组成。该会创新及创业中心总监冯浚轩(Eric)指,比赛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参赛项目由2022年逾260个,跃升至2024年近500个。他认为,年轻人看见创业有越来越多可能性,过去大多学生来自商学院及理学院,至近年开始有文科生加入;学生会把科技融入不同领域,例如早年有团队尝试在不同行业应用非同质化代币(NFT)及元宇宙,也有参赛项目涵盖医疗机械、生命科学、能源及环境等议题。

协会在比赛期间提供多项支援,Eric举例,有学生开设网店卖传统食品,会方联络业界寻找师傅为食品作检测及培训,及后更与餐厅合作,展示及出售该些产品,让初创企业由“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商务模式,转为“企业对企业(B2B),“现时已由网店拓展至5至6间门市。”他续分享,有项目由3人团队组成,发展5至6年后已扩展至30人规模,更有学生得到内地投资者支持,甚至并购外地品牌。他坦言很多青年也有创新的初业想法,却缺乏法律、核数和会计相关的知识,致概念无法实现。

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举办「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

▲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举办“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

更生青年开业不易 鼓励坚持信念迎难上

更生青年投身社会或创业,比其他年轻人更容易遇上瓶颈而放弃。有社福组织鼓励,只要坚持及积极面对,总可迎难而上。

香港善导会提倡社会共融,协助更⽣人士融入社会。该会青年培育及创业服务督导主任陈咏芝(Gigi)指,过去不乏更生青年希望创业,起初会充满拼劲,但当生意没有起色、感到经济压力,就会开始动摇,不断自我质疑,“他们或会开始做散工帮补,最终没有时间处理初创业务。”她形容,更生青年更容易遇上瓶颈,并缺乏自信心。

Gigi分享,曾有过来人做纹身学徒,从头学起,4年后申请相关创业计划,获资助开办纹身工作室。尽管工作室不会每天有客人预约,该青年也十分自律,在空余时间做兼职,及预留时间设计纹身图样,现时已开始有自己的客群。她鼓励一众更生青年坚持信念,迎难而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