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所谓文字避讳,即: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的对象共四类。
其一是避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其次是避讳长官,即下属要避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其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否则极为失礼。
避讳的方法通常是将需避的字采取缺笔、空字或改字。
避讳现象在医药用语上也时有出现,有些中药名或方剂(汤头),也因为避讳而“改名换姓”。这是中国古代的陋俗,举数例如下。
中药常山,本名恒山,李时珍谓:“因本植物始产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农本草经》中,原称“恒山”,后因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故连地名带药名都改称为“常山”。改朝换代后,在医药典籍中,常山曾恢复了“恒山”的原名,但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而改为缺笔的“恒”字,缺去了最后一笔。
方药中的“玄”字,避讳的例子较多。这是因为北宋皇帝之始祖为赵玄朗,故讳“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下令要避赵氏始祖之讳,因此,涉及的中药玄胡索,改为延胡索,玄参改为元参,玄明粉改为元明粉。为避“玄”字,还改四方诸神之北方玄武神为真武神。
薯蓣之名也因改朝换代而一再改动。初因唐代宗叫李豫,豫与蓣同音,同音也犯忌讳,便将其改名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名为赵曙,曙与薯又同音,再将其改名为山药;尔后又冠以产地名而称为怀山药、怀山或者淮山,原有名称已荡然无存了。
黄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原先都叫做胡瓜,系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种子种植而得,因为来自西域胡地,所以称它为胡瓜。到了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下令讳“胡”字,遂把胡瓜改称为黄瓜而一直沿用至今。石勒的名和字都无“胡”字,为什么讳“胡”呢?原来石勒是胡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讳“胡”。
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鏐,因为“鏐”字与“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称为“金樱、金罂”。和钱鏐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他占据扬州时,当地人怕犯他的名讳,便把蜂蜜改称为“蜂糖”,至今有些地区仍然称为蜂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