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 星期三 12:17:45

双脚水肿勿轻视!恐属心脏衰竭/肾病征兆,营养师教30秒自测风险

发布时间:2025-03-25 14:12

不少人起床后,都有双脚水肿的问题,但水肿未必只是小病痛。有营养师指,水肿随时有可能是心脏衰竭或肾病的征兆,她更分享1个简单的自测水肿方法,只需30秒就能判断身体是否属于水肿,又推介一套可预防水肿的一日三餐餐单!

双脚水肿勿轻视!

双脚水肿8大原因 恐属心脏衰竭/肾病征兆

营养师李婉萍在Facebook专页发文指,现代人生活忙碌,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容易导致小腿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皮肤凹陷、按压疼痛等情况。此外,不少人早上起床时亦会发现小腿肿胀,连鞋都穿不下,袜子勒出的痕迹久久无法消退。到底为甚么会导致身体出现水肿?

双腿为何出现水肿?

双脚水肿8大原因:

1. 周期性水肿(体质性水肿)

这类水肿与生活型态密切相关,常见于上班族久坐、久站或缺乏运动,导致下午容易出现水肿。此外,女性在经期前及经期期间也可能出现局部水肿,通常在经期结束后会自行消退。而怀孕期间的女性也容易出现水肿,这是由于体内水分滞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1.5kg以上,但多数情况下会在白天出现,经过夜间休息后则有所缓解。

2. 营养不良、肝硬化

部分水肿可能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渗透压一般由肝脏合成的血蛋白来控制,若蛋白质摄取不足,引发低营养状态,而出现血蛋白太少渗透压不足,水分便会渗出,引发水肿。

若是肝硬化患者会因肝脏无法正常制造白蛋白,血管中的水分和钠会渗透到腹腔或其他部位,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引发下肢水肿。

3. 血管性水肿

在72小时内产生的急性血管性水肿通常伴随疼痛和皮肤凹陷,最常见的原因是“深层静脉血栓”。这是因为静脉血液无法回流,进而引发单侧下肢水肿,轻则可能出现在足部、脚踝、小腿处,严重则会连大腿也水肿。慢性病患者常见于“静脉机能不全”,可能导致郁积性皮肤炎(静脉屈张的并发症)或溃疡。

4. 黏液性水肿

这类水肿多发生于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低下者。虽然目前成因尚不明确,但可以发现蛋白质及多糖体堆积在组织间。这类水肿较为局部,会出现在小腿前侧、手臂、脸部和眼睑上。

5. 淋巴水肿

淋巴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组成的成份,也是协助维持体内组织液平衡。一般情况下,淋巴会经过淋巴系统最后回流至静脉,但回流不全则会导致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而出现在单侧水肿和伴有较少疼痛感。这种水肿可能与显性遗传疾病、淋巴切除、骨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发炎、淋巴丝虫病等因素有关。

6. 脂肪水肿

脂肪水肿是一种普遍只发生于女性的脂肪筋膜疾病。患者会感到慢性疼痛和肿胀,甚至轻轻碰触就会疼痛,且容易产生瘀青。这种水肿初期不容易发现,以为是身体代谢变慢导致肥胖,但特别的是这水肿与饮食关联性不大,可能与基因及荷尔蒙影响有关。

7. 心脏衰竭

当心室没有力气输出足够血量,血液无法顺利从下肢回流至心脏,导致血液堆积在下肢。而血液中的水分渗出,就会引发下肢水肿。

8. 肾脏疾病

肾脏功能异常时,身体无法正常代谢水分和盐分,可能导致全身性水肿。此外,若身体透过尿液过度排出蛋白质,血中蛋白质过低,也会引发全身水肿。

如何自测水肿?30秒即有结果

李婉萍指出,可以用食指按压小腿两侧5至10秒,若回弹时间须超过20秒,恐为重度且全身性水肿,建议进一步透过肝功能抽血、肾脏超声波、心脏超声波等检查来找出水肿原因。

她表示,若是肝、肾引起的水肿,可透过利尿剂、白蛋白来进行改善;而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建议透过打疫苗和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来避免严重水肿。

水肿应否多喝水?

李婉萍表示,一般健康人士多为周期性水肿,其实更应该喝水,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维持相同姿势太长时间,而夜间亦可微微垫高小腿,让小腿高过心脏帮助血液回流、必要时可以使用弹性袜进行辅助。

她提醒,若是心脏、肾脏和肝脏问题引发水肿,则属于疾病性代谢问题,水分摄取需要依照临床症状,需要通过医生与营养师给予意见。

预防水肿可以吃甚么?营养师公开一日餐单

李婉萍指出,预防水肿的饮食原则可为低钠、多喝水和多蛋白质,并注重护肝以提升代谢循环。她列出以下4大饮食建议和一日餐单,大家可作参考。

 4大饮食建议

· 每日水分摄取量应达到2000c.c.至4000c.c.的水,可根据体重换算“每公斤x50c.c”为一日所需水量。

· 护肝食物包括浆果类、西红柿,咖啡、洋甘菊茶。

· 避免进食高钠的加工食品、炸物和精致淀粉。

· 不建议选择来路不明的草药、补品,恐加重肝肾负担。

防水肿一日餐单

· 早餐:蓝莓无糖奶酪、生菜沙律、美式黑咖啡

· 午餐:青酱嫩鸡炖饭、蒜香鸡胸意粉

· 晚餐:蔬菜(菠菜+蘑菇+红椒/青椒)+煎蛋卷+西红柿罗宋汤

资料来源:营养师 李婉萍(获授权转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