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糖尿病应该戒甜品?哈佛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分析逾11万人数据后发现,每周适量进食1款朱古力,患糖尿病风险竟有机会减21%!究竟吃多少最有效?
糖尿病|研究揭吃这种朱古力风险减21%
《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今年12月4日刊登上述研究。研究团队分析美国3个过去有关黑朱古力、牛奶朱古力、总朱古力消耗量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资料,涉及逾11万名参与者在过去25年内每4年填写的食物问卷。研究人员再由此追踪朱古力力摄取与患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性。
吃哪种朱古力可预防糖尿病?
经调整参与者的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如运动、饮酒、抽烟和整体饮食健康程度,以及年龄和家族糖尿病史后,研究有以下发现:
· 每周至少摄取5份黑朱古力的人士,患2型糖尿病风险可减21%(相比每月吃黑朱古力的人士)
· 吃牛奶朱古力则无效,而且有可能增加体重
不过,研究人员亦提醒,吃黑朱古力时必须必须留意以下2大事项:
· 1份黑朱古力约为28克
· 黑朱古力的总可可固形物比例:70%以上
糖尿病|黑朱古力1成分 减患病风险
研究主要作者之一、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博士Binkai Liu指出:“虽然黑朱古力和牛奶朱古力添加糖、脂肪和卡路里的含量类似,但最关键的差异在于黑朱古力含有更多可可成分。”可可中富含的黄烷醇,具有抗氧化和抗发炎作用,能减轻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虽然研究尚未能完全证明黑朱古力与2型糖尿病的直接因果关系,但这次研究的初步结果已十分令人兴奋。
研究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公卫学院营养与流行病学副教授Qi Sun强调,这不代表黑朱古力是预防糖尿病的“灵药”,但少量食用的确能纳入健康饮食的一部份。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糖尿病预防和教育计划共同医疗主任Dr. Nestoras Mathioudakis则提醒,朱古力属于加工食品,含有糖分,因此并不鼓励人们透过食用朱古力来控制血糖。 他建议,想要摄取抗氧化物质,并控制血糖,可以考虑其他来源,例如蓝莓、覆盆子、石榴、苹果和茶等。
糖尿病丨全港患者逾70万 8大症状最常见
香港医管局的数据指出,目前香港约有70万名糖尿病患者,占总人口约10%,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数目急升。糖尿病更有年轻化趋势,年龄35岁以下人士有2%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准则,如空腹血糖大过或等于7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 mmol/L的人士,则可判断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义为禁食8小时以上。当中,糖尿病主要可分两大类型,并会出现以下常见症状:
第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 病因:胰脏内制造胰岛素的细胞遭受破坏,不能制造胰岛素。
· 原因:与遗传、自身免疫系统出现毛病或环境因素有关。
第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 病因:最常见的类型,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正常或相对些微减少,但胰岛素不能发挥功能,病因是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抗拒性。
· 原因: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体形肥胖或缺乏运动有关。
糖尿病者初期常见征状:
1. 经常口渴
2. 小便频密
3. 感到飢饿
4. 体重下降
5. 容易疲倦
6. 视力模糊
7. 伤口不易愈合
8. 皮肤痕痒,女性或会出现阴部发痒的情况
糖尿病丨小心2类并发症 严重恐中风/截肢
据医管局资料,糖尿病有机会引起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严重者有机会导致截肢或致命风险:
1. 慢性并发症
若糖尿病控制不当,血糖长期偏高,血管和神经系统容易受到损坏,令身体器官长期受损,甚至丧失功能,有致命风险:
· 脑:脑血管病如中风等
· 眼睛: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
· 心脏及血管:冠心病、心脏衰竭、高血压
· 肾脏:蛋白尿、感染、肾功能衰竭
· 足部: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溃疡、感染。如下肢溃疡感染长期不愈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2. 急性并发症
急性血糖过低(血糖少于3.9mmoil/L):
· 患者可能出现会出心跳加速、严重饥饿、头晕、眼花、震颤、发抖、冒冷汗、嘴唇、舌头或手指有麻痺感觉,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
· 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普通汽水或果汁半杯,征状改善后加面包1小片或饼干3-4块
急性血糖过高(血糖等于或超过15mmoil/L):
· 患者可能会呼吸快而深、有恶心、呕吐、剧渴现象、并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况
· 此时患者应尽快送院医治
糖尿病丨如何预防?须调整饮食/运动?
香港医管局指出,肥胖是一个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可以透过预防肥胖去减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预防肥胖建议:
· 保持理想体重,体重过胖者,宜定下减重目标(5-10%现时体重)
o 亚洲人的理想体重指标(Body Mass Index, BMI)为18.5-22.9
o 体重指标= 体重(公斤) ÷ 身高(米)÷ 身高(米)
· 均衡饮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盐及高纤维素饮食原则为目标
· 保持活跃,定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建议每星期最少五天进行30分钟或以上运动)
资料来源:《英国医学期刊》、卫生署、医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