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脑退化症可预防!12件事有效增强记忆减风险,早餐必吃1物?

发布时间:2024-12-07 14:03

【脑退化症/认知障碍症/失智症】有研究指,有40%的脑退化症个案其实可预防,应如何入手?有多名专家分享12种有助预防脑退化症的方法,例如早餐宜多吃这种食物!

防脑退化|12件事增强记忆 减脑退化风险

国际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在2020年发表研究指,有40%的脑退化症个案主要与12项高危因素有关,而这些高危因素全都可以避免的,这意味着有40%脑退化症个案其实是可预防。

据《The Telegraph》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名誉教授Kieran Clarke、研究组织“Brain Health Network”科学总监James Goodwin教授等专家意见,综合以下12种有助预防脑退化的方法:

防脑退化|1. 每周与好友午膳一次

· 原因:孤独感会增加1倍以上晚年患脑退化症的风险。

· 好处:与好友的欢聚可让身体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乐荷尔蒙”,有助保护大脑。与好友定期进行阅读小组和桥牌等活动,亦可刺激思考。

防脑退化|2. 停止与伴侣争吵

· 原因:不和谐的伴侣关系会让身体加速分泌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这些变化会加速大脑衰老,并会减缓神经元的生成和连接,令记忆受损。

防脑退化|3. 饲养1只猫或狗

· 好处1:有研究发现,饲养宠物的独居长者认知能力(语言认知、语言记忆及语言流畅度等)的下降速度较慢,因他们一直会与宠物说话。

· 好处2:养宠物可增加“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分泌。

· 好处3:经常遛狗无意中养成定期运动习惯,减少孤独感。

防脑退化|4. 玩记忆游戏及学习语言

· 游戏例子:填字游戏、数独、下棋等。

· 好处:让大脑集中注意力,保持运转,预防认知能力下降,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运作。

防脑退化|5. 吃炒蛋作早餐

· 好处:以高蛋白质食物作早餐,有助稳定血糖及身体的能量水平。

· 原因:有研究指,血糖上升及增加糖摄取量,易令大脑出现类淀粉斑块,增患阿兹海默症(脑退化症的一种)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患脑退化症风险高3倍。

· 建议:BMI值避免超过23

防脑退化|6. 适量摄取维他命D

· 原因:脑退化症患者的维他命D水平一般较低。

· 好处:有研究指,适量摄取维他命D,患脑退化症风险可降40%。

防脑退化|7. 管理压力

· 原因:压力会让身体分泌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情况持续恐影响睡眠、血压及认知能力等其他与大脑健康相关的功能。

· 建议:避免使用社交媒体

防脑退化|8. 阅读实体读物

· 读物例子:书本、杂志、报纸等

· 原因:相比在电子设备上阅读,阅读实体书更有助锻鍊大脑,促进细胞再生。

· 注意事项:每天看4小时以上电视,恐增患脑退化症、抑郁症、柏金逊症风险。

防脑退化|9. 至少培养1个嗜好

· 原因:兴趣或嗜好有助对生活保持热情,有助大脑健康。

防脑退化|10. 睡觉时穿袜子或睡前浸脚

· 好处:保持双脚温暖,有助睡眠,让大脑放松。

· 原因1:良好睡眠有助防止毒素在大脑累积,并有助排走与阿兹海默症有关的蛋白质和代谢物。

· 原因2:良好睡眠亦可保持健康体重和血压,对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亦有效。

防脑退化|11. 整理家居杂物

· 原因:过多的杂物会过度刺激大脑,让大脑难以保持专注力。

· 好处1:整理有助减少混乱,让大脑保持专注。

· 好处2:整理时的体力劳动可清除大脑毒素,同时充当刺激神经元的生成和连接。

防脑退化|12. 进行高强度运动

· 好处1:研究指,6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可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 好处2:增加大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元的生成和连接。

脑退化症症状|早/中/晚期征兆大不同

根据香港医管局资料,香港70岁或以上长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患上认知障碍症(脑退化症)。认知障碍症(脑退化症)是因大脑神经细胞病变而引致大脑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记忆、理解、语言、学习、计算和判断能力都会受影响,部份且会有情绪、行为及感觉等方面的变化。

1. 早期症状(第1-2年)

在此阶段,家人和朋友通常会以为患者的症状,只是因为年纪渐老而出现的正常老化过程。

· 失去短期记忆

· 表达或理解抽象事情时感困难,如表达身体不适、心情感受等

· 情绪或行为变幻无常

· 学习新事物及跟随复杂指令感困难

· 判断力减退、基本自理活动仍能应付,但需旁人提醒

2. 中期症状(第2-5年)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早期的困难会更加明显。

· 混淆远期记忆和现实情况记忆、偶有词不达意的情况

· 行为性格转变,或会容易情绪不稳

· 需别人协助日常自理活动

3. 晚期症状(第5年后)

患者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别人,不能自我照顾。

· 记忆缺损,连熟悉的人和事也会忘记

· 身体活动及精神状况出现衰退

· 未能有效表达及沟通

· 不能处理日常生活、需要长期照顾

· 生理时钟混乱

资料来源:《The Telegraph》、国际医学期刊《刺针》、医管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