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有63万人(1990年统计),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五省一百多个县市,以闽东和浙南最为集中。福建省境内分布的畲族人数最多,约有35万人。福建省宁德市是我国主要的畲族聚居区,有30多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以宁德市的福安、霞浦、福鼎、蕉城、罗源等县最为集中。此外,泉州、莆田、三明、漳州、南平、福州等地共40多个县的山区和沿海也有畲族人散居。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早期畲族人由于与汉族人常有冲突,过着游移不定的生活,为了适应游耕农业而经常迁徙,多在深山中搭盖极为简陋的棚子居住。
明清之后,畲族人逐渐向汉族文化靠近,从游耕农业转向定居农业,住房也逐渐向一至两层的土木结构过渡。通常为一层,即使有二层楼,但楼上只存储粮食或杂物。室内一般都是当中厅堂、左右厢房,厅堂又分为前后庭,中有木屏间隔,两旁留两个小门,左门顶上设神龛,右门顶上设祖先牌位。后庭放置日用杂物,如磨、臼或饲养家禽等。
左右两厢房同样分隔为前后两间卧室。在左右厢房两边,常加建“撇舍’或“量股”。“撇舍’只有一层,与主屋等长,只为厨房或杂物间、牛舍。“量股”为两层,长出主屋之前,直到天井,分为前后两间,可作为卧室,或杂物间、厨房。每家的灶前均设有一个火塘,冬天全家人围坐火塘,烤火取暖。有客人来时也请在灶前坐下,吃饭、喝酒、唱歌,其乐融融。
通常,畲族一幢房子住一至两家人。但早年还有大房子,如福建省霞浦县崇儒乡樟坑村的大房子,房即是村,村即是房,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大家庭生活。这座房子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建成于1850年,俗称“樟坑大厝”。厝,就是房子的意思。
樟坑大厝的建筑面积达3266平方米,由三座整体啣接的大屋连在一起,深6米,长52米。樟坑大厝里有99根柱子,9座厅,44间房屋。樟坑大厝的外牆上砌有7.5米高的马鞍形防火牆。在厝内的柱子、门窗、神龛上,至今还依稀可见当初精雕细刻的花鸟虫鱼和五彩粉饰。
厝内世代居住的都是蓝姓居民,且同根同源。厝内人丁最旺时有150多人,相当于一个自然村的人数。现在度内还住著十几户人家,有80多人。这种规模的合族建筑在闽东极为少见。
畲族人盖一幢房子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分期进行,农忙时不干或少干,农閒时多干,因此盖好一幢房子往往需要几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