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年轻时曾做过小官,后不幸受诬入狱,年近半百时才出狱。从此他绝意仕途,一心拜师学画。
黄公望72岁时,创作了著名的山水画长卷《富春山居图》,图上有他的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这里写的是“无用师”是个道士,名叫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樗是臭椿,种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是无用之材。郑樗所表达的是自谦的意思。《富春山居图》就是为郑樗画的。
六七百年后的我们,能够目睹较为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最应该感谢一个人。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酷爱收藏,他酷爱在画上盖戳儿题诗,啥名画到了他手里一定逃不脱他的手心。遇见名画,他时常拿出来看呀看,越看越爱,爱极了诗兴大发就在画上面找个空白处题首诗、盖个戳儿。可怜那些画家处心积虑的留白全被密密麻麻的诗作毁了。比如被乾隆视为三希之首的《快雪时晴贴》上,就被他题了六七十处。
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他左看右看乐在心头,兴致上来了,就提笔在画的空白处题诗,末了还仔仔细细地盖上自己的玉玺。一年下来,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就留下了满满当当的几十处诗文。乾隆对此甚为高兴。可第二年,乾隆傻眼了,下边儿的人又呈上来一幅《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这到底哪幅是真,哪幅是假呢?
有人说,这乾隆没看出来真假;也有人说,乾隆其实心里明白,后来的那幅才是真的,只是自己已经在赝品上题了那么多御笔,要反悔实在很丢面子。他金口一开说:“前面那幅是真的,后面的是假的。不过假的画得也不错,值得收藏。”大臣们一听皇帝发话了,哪还敢再有异议?从此,赝品摇身一变成了金贵的乾隆爱物,而真迹却被雪藏了,另外,真迹也没逃脱被题跋的命运,不过幸好,只有一处而已。
第一幅画(假画)到底是谁画的呢?竟然能骗过乾隆的“火眼金睛”?
有人说,其实这画儿也是黄公望画的,只不过赠给了“子明”。那么子明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子明是黄公望一位道友的弟弟,黄公望借宿其家期间,二人相谈甚欢。临别时,子明索画,黄公望就将《富春山居图》的另一稿本送给他,这就是“子明卷”。
但也有人说,“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虽然是仿作,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几乎与原作相同,若不仔细看还真不好辨别。这人临摹完之后题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后人看黄公望的画值钱,就把原作者的题款弄掉了,并且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更煞费苦心的是,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
不过,也有人提出,这假画可能是董其昌画的。董其昌是明代后期的著名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到了他手里时,他高兴极了。一时手痒难耐,就临摹了一幅,因他有着足够的技巧,故惟妙惟肖。
不论事实如何,确实还有不少画家临摹过这幅画,如沉周、邹之麟、王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