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欲推“无废湾区”废物资源一体化,议员支持冀达致双嬴合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4-05-30 10:44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昨日表示,当局正探讨整个大湾区共同处理废物,推动“无废湾区”概念及废物资源一体化,香港垃圾主力会在本地处理,部分可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当资源处理,强调并非单单将垃圾送到大湾区内地城市焚化。有立法会议员认为香港与大湾区应达致双嬴合作模式,香港可担当研发新技术的角色。

无废湾区

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陈绍雄今早(30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政府的政策原意,一直是想做好“转废为能”从源头减废,回收是一个较有效方法,及将来会推行生产者责任制,希望透过这些法规做到源头减废,包括防止过度包装,亦希望透过宣传教育令市民大众养成回收习惯。他认为可回收的就应尽量回收,剩下的垃圾“今天去堆填区,明天去焚化炉”,政府一直以来这种“组合拳”做法是缺一不可。

他又指, 在处理废物的部分上,大湾区城市一直提倡“无废城市”,现时香港连同大湾区一同合作,就推动到“无废湾区”的概念。他认为焚化炉是有需要的,但烧垃圾并非办法,最重要是市民“用少啲物料,扔少啲垃圾,加上回收,减低堆填区及焚化炉的需求”,可回收物的数量不少,但回收后如何处理及将其“转废为能”,如纸张及胶樽可循环再造,但香港缺乏土地及规模化效应。

所以陈绍雄认为,可以先利用大湾区现有设施将一部分垃圾焚化,最重要是回收物循环再造,在大湾区有企业、工业及地方可做,达到规模化效应,反而香港的角色适宜做研发新技术,再由湾区做回收后物料生产。

至于是否全部垃圾运回大湾区其他城市处理,陈绍雄指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过程均相当复杂,仍在讨论中,预期政府与大湾区商讨时会有一篮子方案,及应用开放态度处理,要达致双嬴,“不能放软手脚唔做”,香港能处理就尽量做,剩下的就考虑经济效益、规模效应及双嬴合作模式。他指一连串问题都需要时间讨论,政府现时多条腿走路,任何方法都要试,包括生产者责任制,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减废。同时香港地少人多,处理废物应朝高产值方向发展,例如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废物回收效率。

黄锦辉:首要内地废物入境规限要松绑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黄锦辉早前在两会期间,提出大湾区固体废物共同治理的提案。他今早在同一节目上指,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均为“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均设有生活垃圾焚化炉,而国家在废物分类及回收做得很好,固体垃圾减少了,将来可能会多出焚化剩余量,可以吸纳香港等城市的生活垃圾。大湾区规划时可考虑做统筹,在湾区内有焚化空间可生产能量,可将垃圾运过去,当他们生产能量后又传去不同地方。

不过,他认为首要解决的是每个城市垃圾量不同,规划时间表亦不同,大家需要配合,如兴建焚化炉的步伐不一;其次是国家有规限24种废物不能入境,所以要先松绑,才能落实。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