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做实事葛洪东坡善行一脉相承

2024-05-03 13:14

葛洪一生两次栖隐罗浮山,潜心修道、悬壶济世、行善积德。当代学者说:“葛洪在罗浮山的行善之举,首先在于他常怀道者医家的仁爱之心,救贫济困,行医治病。”此言不虚。此外,葛洪在东晋战乱频频民不聊生之际,目睹百姓颠沛流离缺医少药的惨状,于是积极撰写、编着和收集医药之书,也是大善之举。

惠州博物馆内的葛洪雕像

▲惠州博物馆内的葛洪雕像。

葛洪写于罗浮山修道期间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最早的“临床急救手册”,葛洪让道士弟子抄写、分送给当地乡民,不知拯救了多少社会底层黎民百姓的生命。“寻葛氏旧方(《肘后备急方》),至今已二百许年,播于海内,因而济者,其效实多。”罗浮山民众深受葛洪慈行善举的照拂,称他是上天下凡救难救苦的“葛仙翁”。

公元1095年,时年59岁的苏轼寓惠,曾经栖隐终老于罗浮山的葛洪迎来了真正的“后世相知”。苏轼不仅非常欣赏葛洪,且在很多方面是以葛洪为榜样的。

首先,葛洪在罗浮山的慈行善举影响寓惠期间的苏轼。苏轼寓惠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七个月,但他达观积极,“兴学行仁、济人利物”(任应麟《修东坡祠记》),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办实事,赢得了惠州百姓真诚的爱戴和永久的缅怀,惠州现在“苏迹”遍布即是明证。

其次,苏轼贬惠期间一如既往地关心民瘼、恤民疾苦,亦有葛洪的影响。有学者指出:“(葛洪)是如此热切地关注着现实动态,《外篇》中的每一个篇目几乎都有其当下指……这是一组旨在解决当日民生多艰的文章。”无独有偶。绍圣二年六月,苏轼作于惠州的《荔枝叹》抨击奸佞争新买宠劳民伤财,指摘时政腐败、胸怀天下苍生的拳拳之心汩汩流出。

葛洪认为,无论为官还是隐居,都应以儒学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国事百姓事为先,护佑一方平安,为百姓做好事实事;唯有如此,官员、隐者和百姓,方能过上太平日子。葛洪与苏轼,爱民惠民、照拂百姓之举,相去千载,一脉相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