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垃圾征费实施在即,处理每日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对很多人而言是一大难题。 不过有致力于绿色科技发展的香港青年北上创业,建立循环农业产业基地,利用黑水虻消耗回收所得的厨余垃圾,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质和油脂,不但实现厨余的循环再造,所产生的昆虫蛋白可以替代从海洋捕捞鱼类做出鱼粉,加工成饲料,达至减碳及永续的目标。
从粉岭有机农场到昆虫工厂
2010年,余广滔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硕士时,就接触到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概念,希望用企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秉持着这样的创业理念,他于2011年在香港粉岭创办有机农场,希望解决进口蔬菜价格昂贵、不新鲜及运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等问题。 “我真的拿锄头种地,做了一年多,后来发现香港的气候不适合全年期生产的沙律菜”。
在这期间,他认识到一个绿色科技概念的成功应用,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掌握核心绿色科技技术及找到可切入的市场空间3个方面。 毕业之后,余广滔持续关注绿色科技创新领域,还曾参与过绿在区区的建设。 直到看到一个关于“昆虫可以拯救世界”的纪录片,开启进军昆虫蛋白行业的大门。 2019年,余广滔带领团队创建茵塞普科技(INSPRO)专注于昆虫生物技术,并于去年完成了2,000万元人民币Pre-A轮战略融资。
▲2019年,余广滔带领团队创建茵塞普科技(INSPRO)专注于昆虫生物技术,并于去年完成了2,000万元人民币Pre-A轮战略融资。
黑水虻消耗厨余垃圾 实现废物循环利用
余广滔表示,黑水虻、粉虫等昆虫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质和油脂。 这套系统能将回收好的厨余垃圾用以饲养黑水虻,黑水虻在成长过程中,消耗了多余的垃圾,又产生优质的昆虫蛋白。 其目标是解决全球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以及蛋白质供应短缺的难题,团队还开发了一套设施化有机固废昆虫生物转化系统(Industrialized Insect-based Bioconversion System),用以规模化养殖昆虫。
他解释道,黑水虻处理垃圾等大量有机废弃物后,所产生的昆虫蛋白可以替代从海洋捕捞鱼类做出的鱼粉,其中七成是作为水产饲料供给鱼虾蟹,两成则提供给猪鸡等禽畜,既可以保护海洋生态又可以减碳; 另一方面,团队亦会用干净原料,如酒糟、奶豆渣及面包边角料,循环生产成食品级的昆虫蛋白,未来可以为宠物和人提供健康的新型食品。
目前,茵塞普已在东莞建成产业示范基地,二期建成后,每日能处理超过50公吨经预处理后的有机浆液,对应的原生垃圾产量大概为250公吨到300公吨,并年产超3,600公吨鲜虫。
生物转化系统
▲黑水虻幼虫。
▲对于处于垃圾等大量有机废弃物,黑水虻将其吃掉后,产生的昆虫蛋白可以替代从海洋捕捞鱼类做出的鱼粉,其中70%作为水产饲料供给鱼虾蟹,20%提供给猪鸡等禽畜。
将为香港提升超500吨垃圾处理能力
对于香港垃圾征费,余广滔认为垃圾分类之后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目前香港已建成O · PARK1和O · PARK2两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能实现厨余的循环再造,将来每天可共处理600公吨厨余垃圾。 他又透露,若将来茵塞普能在香港设置回收中心,预计可为香港每日提升超过500公吨的处理能力。 若与O · PARK1和O · PARK2结合,每日更可提供超过1,000公吨的处理能力,达致减少超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茵塞普循环农业产业基地
▲对于处于垃圾等大量有机废弃物,黑水虻将其吃掉后,产生的昆虫蛋白可以替代从海洋捕捞鱼类做出的鱼粉,其中70%作为水产饲料供给鱼虾蟹,20%提供给猪鸡等禽畜。
上海已实现零堆填 倡正向政策鼓励居民
余广滔又指出,上海在垃圾分类是个成功范例。 2019年7月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成为中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现在上海已实现零堆填。
处理垃圾方面,他认为商场更容易收集和处理,因此可重点先收,且本身餐饮业的量和集中度也更高,有利于更快建设一个高效的回收体系; 市民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改变生活习惯,如上海,2023年垃圾分类达标率才达95%。 所以在他看来,政府和居民双方都需更大的耐心去磨合和实践,且不同的居住环境实现难度也不一样,如各区有良好的物业管理体系,更容易建设整个投放体系,惟对于缺乏公共空间的单栋楼,则较难实现。 余广滔还建议,要通过正向政策去鼓励居民,如只要分出可回收物,居民就可获积分去换垃圾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