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种子 粮食改变世界

2022-04-19 09:02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新冠疫情的经济冲击、乌俄冲突引致供给问题及全球气候波动,这三重危机之下,全球粮食危机愈发成为一把悬在人类社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本报从粮食起源、分布、危机以及未来等方面,讲述人类粮食的前世今生。

s1000065396_fmt

■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资料图片

s1000065397_fmt

■一名男子在加沙地带收割椰枣。

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是粮食的发展。 人类必须依靠食物才能生存和繁衍,“米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地位,面包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玉米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地位——这些食物所指示的意涵,已经超出了维生层面。" 粮食是文明的种子,是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物质基础。

从史前时代到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没有农耕和畜牧,只有渔猎和采集。 人们用极其简陋的木制、石制工具甚至徒手徒脚猎捕和采集各种食物。 所有食物最初都是生食。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20万或30万年至5万年),人类掌握了用火。 从此,人类食物从生吃慢慢过渡到熟食。 而熟食对人类体质增强和智力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人类也渐渐与动物界彻底分离。

在距今约1.5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和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慢慢萌发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人类最初把暂时吃不了的动物关进圈栏。 这就产生了最早的饲养,之后慢慢发展形成畜牧饲养业。 农业的萌发大概要比畜牧业稍晚。 人类识别和选择了许多可供食用的植物,如大麦、小麦、稻(大米)、粟(小米)、甘薯、玉米等等,渐渐发明了农业。 人类先是有意保留保护某些野生成年植物,给它们除草、浇水、驱赶危害它们的或来争食的动物、鸟类,以便能多采集其果实籽粒;然后进步到照顾那些因种子自然掉在地里而长出幼芽幼苗的食用植物,让它们自由长大,以便采集;最后才过渡到把采集到的果实籽实留一部分当种子,进行播种...... 渐渐地,人类最终掌握了食用饲用植物的生长规律,摸索学会了栽培方法。 原始农业就这样从采集经济活动中慢慢产生了。 有了农业,人类的食物供应便有了更多更大的保障,人类的人口数量也明显地逐渐增多了。

由于地理因素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宜驯化宜农的野生植物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具体作物的驯化、栽培、起源的地区也各不相同。 大体说来,在原始农业阶段,西半球美洲以玉米、马铃薯、甘薯、木薯为主;东半球的东亚、南亚以小米(粟)、大米(稻)为主,西亚、北非、南欧以小麦、大麦(面粉)为主,黑非洲以高粱、龙爪稷、山药为主,大洋洲以薯蓣、西谷米、面包树、椰子为主。

在最古老的文明中,先后涌现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希腊这五大文明区域。 这些区域的食物结构也就依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在粮食方面,中国以粟(小米)、稻(大米)、大豆等为主,印度以稻米为主,两河以小麦(面粉)为主,埃及以各种麦类为主,希腊(含以后的罗马)以麦类为主。 到了公元5世纪,世界各地次第步入了中世纪时代。 在中世纪的传统农牧业阶段,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畜牧业(含渔业)的生产形成了主产区和主食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