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原先针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关税措施,打击对象基本上已收窄至中国。香港作为国家一分子,自然无法置身事外。过往香港凭借高度开放取得成功,如今却面临小额包裹寄不出、出口商难出货,甚至驻美经贸办可能被逼关闭的风险,这一切都考验政府和业界的应变能力,以及香港的韧性。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香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能够在过往多次考验中站稳阵脚,继而取得瞩目成就,靠的是审慎应对和灵活变通。
困难重重不宜过度乐观
关税战开打以来,对香港前景抱悲观态度的意见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比较另类的看法。有人说,香港坚持零关税定位,就可以取得很大的贸易优势,可以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购物天堂和避税中心;也有人认为,美国可能强制在当地上市的中概股退市,它们最终一定回流香港,有助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只是太过乐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相关人士可能轻视了这场史诗式关税战的破坏力,也未必意识到既然美国已下定决心要围堵中国,自然不会轻易“放生”香港,让香港成为实践这一图谋的“漏洞”。所以,不是不可以乐观,但最好是审慎地乐观。
没有人可以预判关税战何时结束,万一真的旷日持久,香港应该怎么办?
重要的一点是要进一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甚至彻底戒除对美国的迷信(它已丧失号召力),要看到在美国之外,世界是很大的,值得我们积极开拓、用心经营。2019年起东盟超越美国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此外,政府正与沙特、孟加拉、埃及、秘鲁讨论签署投资协定,争取加入RCEP,李家超特首亦即将出访沙特。类似工作必须一直做下去,哪怕中美关税战结束,也要继续深化。因为在定位上和美国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亲近新兴市场,有助避免我们将来再次受到美国的裹胁。
政府态度积极 政策聪明
同样重要的是加紧与内地协作。这一点新加坡很羡慕,因为它不像香港,背后有一个祖国作为腹地。中国是全球最大工业国、最大货物出口国,也是最大中产市场,这些优势是美国无法媲美的。近日有主事官员说,香港港口和内地港口有分工,当局正在研究和大湾区合作“拉货”,并与内地城市建立跨省物流通道。如果这些规划兑现成真,那么,香港处理的货量相信可以增加不少,令香港不致于在中美关税战下变得冷冷清清。
面对美国这个基于狭隘自身利益行事的超级大国,我们不应再有幻想,不得不主动破局。只要定位聪明一点,布局合理一点,就会危中有机。看到政府在面对关税冲击的时候,态度很积极,也有上述聪明的对策,人们信心自然大一些,相信香港可在动荡的世局中安坐钓鱼船。
近日,外交部官员在网络上发布毛泽东主席1953年的“抗美”豪言,当时新中国百废待举,正在进行立国后第一场战役。其实在那个时空,香港也发生重大变化——利用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所谓“禁运”,成功由转口港蜕变为工业城市。1953年和2025年的情况自然有着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只要香港敢于在考验中灵活求变,审慎应对,不要轻易被击倒,最终是可以“破局”的。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