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是指浙江东部地区(以宁海县为主)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
关于“十里红妆”,有一段传说。据说南宋初年,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座湖泊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掉追杀。
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浙东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传说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却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即当地嫁女的嫁妆,基本都是日后的生活所需,大到床舖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故名十里红妆。其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十里红妆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迎嫁妆”习俗和红妆器物的制作工艺。“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长期以来,世代相传,蔚然成风。
十里红妆的盛行,是和浙东地区物质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明清以降,由于经济的发达,浙东地区重视嫁奁,婚俗奢靡。一方面炫耀娘家的财力,一方面希望女儿在夫家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富庶人家嫁女,不惜财力,婚嫁攀比之风趋盛。十里红妆的器物是婚俗的主要部分,并且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生活器皿的造型艺术风格,这种通体红漆、局部贴金的家具器皿,有别于宗庙家具、中堂家具、书房家具,它是内房家具的主体。
十里红妆的器具来自娘家,是女儿最私有的财富,哪怕丈夫有三妻四妾,娘家来的嫁妆包括针头线脑,都是其他人无权支配的。十里红妆是夫妻以及未来儿女日常必需的生活用品,是婚后生活的物质基础。有别于正厅、书房等场所的家具,它专门放置于私密的内房空间里,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
对十里红妆的奢侈追求,导致相关器具的精工细作。宁海历史上的传统手工艺较为发达,有“百工之乡”之称,当地的朱金木雕工艺和泥金彩漆工艺为丰富红妆器物的装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十里红妆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十里红妆中的器物类主要由天然矿物硃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十里红妆为研究江南地区婚俗文化提供了实证,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