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是香港人的快乐回忆之一,而具有百年历史、曾是远东最大游乐场的上海“大世界”则是老上海的象征。上海“大世界”承载着老上海的繁华记忆。它见证了民国时期的纸醉金迷,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惨烈轰炸。从歌舞昇平到战火纷飞,这座建筑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动盪紧密相连。
▲1917年的上海大世界。(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1917年7 月14日《申报》刊登《大世界开幕记》。(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20世纪20年代末的大世界。(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早期大世界游乐场内景照,可见设有“摩天轮”。(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20世纪50年代大世界中央露天剧场。(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跑冰”(滚轴溜冰),大世界的娱乐项目之一。
▲上海大世界始创人黄楚九。
远东第一游乐场
1917年,上海富商黄楚九创办“大世界”,选址法租界与华界交界的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毗邻繁华的南京路。这座四层高的建筑融合中西风格,设有剧场、电影院、杂耍舞台、哈哈镜等设施,迅速成为上海市民的娱乐天堂。
“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曾经是许多老上海人和外地人的一句口头禅。当时的大世界以“新奇好玩”闻名,每日吸引上万游客。一楼的“十二面哈哈镜”让游客捧腹大笑;二楼的京剧、越剧、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轮番上演;三楼的魔术、杂技令人惊叹;顶楼还设有露天茶座,可俯瞰上海夜景。此外,大世界还引进西方电影、社交舞等新鲜事物,成为摩登文化的象征。
1930年代,大世界达到鼎盛,不仅是平民的游乐场,也是文人雅士的社交场所。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描写主角在此约会,而现实中,阮玲玉、周璇等明星也常在此亮相。
大世界坠弹惨案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的繁华戛然而止。8月14日,中日军队在虹口激战,国民政府空军出动轰炸日军据点,中弹后原准备将所携带的两枚重磅炸弹投放到空旷的上海跑马厅,却因导航失误,误将炸弹投向大世界附近。
▲1937年8月14日大世界前坠落炸弹后惨状。(上海黄浦区档案馆)
这场悲剧被称为“大世界坠弹惨案”,是上海抗战期间最惨烈的平民伤亡事件之一。事后,日方否认责任,而国民政府则指责日军干扰空军通讯导致误炸。真相至今仍有争议,但无疑的是,大世界从此蒙上战争阴影。
随着日军的推进,为避战火,难民涌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大世界亦一度停业收容难民1万余名。为他们筹集粮食、衣被,在露天处砌起两座大灶,上下午两次施发白粥。后来,租界内难民逐渐遣送原籍,大世界重回娱乐欢场。那时,四周被日军佔领,租界内却畸形繁荣,孤岛时期,“大世界”比以往还红火。
风靡全国到集体回忆
抗战胜利后,大世界虽恢复营业,但昔日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大世界数次易名,1955年,大世界收归国有,便更名为“上海人民游乐场”。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大世界一度改名为“东方红剧场”,然后成为外贸仓库,1974年,改名为“上海市青年宫”。1987年大世界才再度恢复原来的名称,向游人开放,但随着现代娱乐方式兴起,其影响力大不如前。
2003年,因建筑老化,大世界停业整修。2017年,它以“非遗展示中心”的身份重新亮相,试图以文化传承延续历史。如今,大世界仍是上海的地标,但更多是作为一座承载记忆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