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针对关税政策态度转趋柔和,CNN指出,他正运用“先喊最大灾难、再给温和方案”的行销手法,让外界更能接受关税冲击。
距离特朗普口中“解放日”(Liberation Day)仅剩几天,尽管他坚持推动对贸易伙伴的关税政策,但近来态度似有放软迹象。CNN分析指出,特朗普正透过熟悉的“行销策略”来包装关税,先让大众为最糟情况做好准备,最后却端出相对温和的版本,使市场与民意较易接受。
▲特朗普周一在内阁会议上谈及即将到来的关税政策时,语气明显松动。(图/美联社)
根据报导,特朗普周一在内阁会议上谈及即将到来的关税政策时,语气明显松动。他表示汽车关税“很快会宣布”、药品关税“某个时点会推出”、半导体与木材关税则“还在未来”。而先前承诺的全面性报复关税,他也说“可能会给很多国家豁免”,甚至补充说:“我们可能还会更宽容。”
这种“转移话题”的手法,被CNN形容为特朗普一贯的策略,就像影集《广告狂人》中的经典台词:“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话题,那就换一个话题。”
特朗普的操作其实可以浓缩为三大行销招式:
1.先喊最糟情境,营造危机感:特朗普常先放话要对所有商品课高额关税,例如宣称对中国进口商品课征60%、对墨加商品全面课税,让市场与民众预期最坏状况。
2.最后实施较温和版本,让人松口气:实际执行时往往比预期温和,如仅针对部分商品课征20%或25%,让原本反对者反而感到“还好”,降低反弹。
3.用公平语言包装成“等额报复”:特朗普强调“他们对我们课税,我们也对他们课税”,将关税塑造成对等回击,让人感觉这不是惩罚,而是争取公平的手段。
CNN指出,特朗普并非首次采用这套模式。他在连任成功后曾宣称,要在1月20日签署行政命令,对来自墨西哥与加拿大的所有商品征收25%关税,但实际上并未实行。消息一出,市场随即上涨,投资人松了口气。后续该措施两度延后,最终仅针对不符合美加墨协定(USMCA)的商品加税。
对中国方面,特朗普曾威胁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实际上目前为20%,另对钢铁与铝加征25%。虽然低于原先声称的数字,但对企业与消费者仍造成不小压力。
卡托研究所贸易政策中心副主任葛拉博(Colin Grabow)指出,特朗普将等额关税描述为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矫正,他表示:“等额关税甚至可以被塑造成降低整体贸易壁垒的手段,这是产业关税无法做到的。”
不过,尽管政策有所缓和,关税压力仍未消失。根据经济谘商理事会周二发布的报告,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021年1月以来最低,关税问题被点名为主要下滑原因之一。
CNN总结指出,特朗普透过“喊10给6”的策略,让关税成为一颗“比较容易吞的药丸”。但这些政策依然对市场与民众生活造成实质影响,特朗普或许还得继续想办法,更有效地“推销”他的关税主张。
来源:中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