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34年10月21日,也就是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时年仅38岁。次日午后,慈禧太后在北京紫禁城仪鸾殿病逝,终年73岁。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议论,认为害死光绪皇帝的人就是慈禧太后。
光绪34年初,光绪皇帝患病,几经调治不见效果,但种种的迹象表明,光绪皇帝的病情还不至于不治。在光绪去世的前一天,还曾经发布谕旨,令全国各地督抚遍寻名医灵方,从速推荐进京为其治病。说明病中的光绪神智清醒,对治病依然很有信心。
光绪34年10月20日,也就是光绪皇帝去世的前一天,清廷还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两道谕旨:其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其二,任命载沣为摄政王。
这两道谕旨的意思很明确:溥仪已成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清廷的这两道谕旨很显然并不是光绪皇帝所发。由于大清朝政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光绪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而已。因而决定皇位继承人这等重大问题,慈禧是绝对不许光绪染指的。很显然,这两道谕旨是慈禧的命令。
此时此刻,慈禧太后的生命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她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颁布谕旨之时,慈禧已经决定,她要看着光绪死去。如果光绪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后面,那麽,令溥仪进宫及载沣为摄政王的谕旨很可能就是一纸空文。因为在慈禧太后死后,光绪肯定要改变这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情时做出的政治安排。
慈禧太后清楚,解决此事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叫可能改变这个决定的人,死在做决定的人的前面。其实,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早就打算这么做了。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非常痛恨光绪曾要发兵围颐和园,甚至还要将她囚禁。但是光绪毕竟是大清皇帝,同一般的政敌不一样。政变后,光绪刚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内外,以至国际上的强烈反响。如果恰在此时皇帝突然去世,势必引发更大的社会动乱。此后慈禧又多次想方设法废掉光绪的帝位,但依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眼下,慈禧太后年迈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已经没有什么再可顾虑的了。她临终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结束,而给了政敌光绪以胜利的机会,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张。如果是这样,慈禧太后将死不瞑目。
在颁布令溥仪进宫谕旨的第二天,光绪去世。溥仪受命继承大统,是为宣统皇帝。其父摄政王载沣,出任监国。次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终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嗣后,一切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
这也就是说,按照慈禧太后的的最终旨意,从今以后,大清国的皇帝都是任由摄政王摆布的傀儡,一切军国政事概由摄政王说了算。
慈禧太后临终前所做的这一政治安排,使大清王朝这架支离破碎的马车再一次沿着她临终前所预定的轨道行驶,距离覆亡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