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火炮出土多,是广东惠州出土文物的特色。据记载,惠州出土10类大小不同规格的铁火炮15门。为何惠州会“特产”铁火炮?作为镇守岭东、屏障省垣的重要门户,惠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360多年前,清廷“命广东提督驻扎惠州府”,节制全省陆路各镇军,这一清代广东最高军事机关驻惠长达200余年。
▲有一门铁火炮铸有皇冠图案,疑似明末清初进口的火炮。
▲火炮炮身中部有耳轴,以便架设于炮架上。
▲飞鹅岭现存不少堡垒、战壕。
▲铁火炮放在户外,供游人“检阅”。
▲铁火炮部分铭文依稀可见。
▲惠州自古是军事要塞,被重兵把守。
▲广东陆路提督衙门旧址沧海桑田,只剩下一栋栋密集而老旧的居民楼。李海婵摄
▲广东陆路提督衙门柱础,遗忘在角落。李海婵摄
在惠州市博物馆,行人每天来来往往。一楼户外展区长年安放着13门清代铁火炮,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铁火炮铸铁锻造,形制古朴,炮身有两三米长,被岁月侵蚀的斑驳锈迹清晰可见。
惠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9年新馆开放来,大部分铁火炮都在外围陈列,供当代游人“检阅”。铁火炮的威严气势与博物馆的庄重典雅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如今,铁火炮保存较好,构件基本完整。“火炮上铸有铁箍,以防炸裂。尾部有火眼,作为发射时点火用。炮身中部还有耳轴,以便架设于炮架上。这种火炮滑膛,弹药前装,点绳点火,配有炮车炮架,在清代属重炮类。”
据统计,至今惠州城曾先后八次出土铁火炮,共出土10类大小不同规格的铁火炮15门,炮身从1.2米-3.1米不等,最重达3000多公斤,最轻有200多公斤。
惠州文史学者、惠州博物馆原馆长王宏宇曾撰文回忆道,1979年在原惠阳县武装部(广东陆路提督衙门内)一次性出土最多,共有5门。其中,两门炮身上铸有铭文。最长的一门铸有“嘉庆十四年八月吉日造,靖字第三十七号,匠头万……”等字。最短的一门铸有“重五百觔(斤)……字。”如今仔细查看,铁火炮上的铭文已模糊不清。
1986年版《惠州文物志》曾对铭文进行解读:“火炮造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铭文中的‘工匠万……’即佛山著名的冶铸炉:万明、万盛炉。根据历史记载,清干嘉年间,‘粤海巨盗’张保在粤东沿海一带活动,两广总督百龄令沿海置械设防,并铸造靖字炮分派各府。嘉庆十年(1805年),张保部下黄正嵩率部三千人深入归善县境内活动。归善人陈鸿猷请当道‘择海港隘口创筑靖安炮台,以扼海盗出没’。由此可知,火炮为防张保、黄正嵩而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说,铁火炮是惠州这段军事历史的见证者。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户外展区看到,有一门铁火炮铸有皇冠图案,据查兵器史,疑似红夷(衣)炮。红夷(衣)炮源于欧洲,因最早由荷兰(明清称荷兰人为红夷)传入而得名,后成为所有欧洲和明清仿制的此型火炮的通称。由于红夷炮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很快被大量仿制,取代了传统的火炮,作为最主要的重型火器,从明末一直沿用至19世纪中期。据专家猜测,这乃是明末清初进口的红夷(衣)炮。
文/李海婵 图/王小虎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