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渔农业正面临转型与挑战,农户和渔民在销售渠道、市场竞争及产品多元化上寻求突破。有农户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并把农产品加工出售,甚至改用更高阶的有机种植法,也有渔民举办导赏团并开发新产品,如珍珠蚌XO酱等,惟在推广及物流上遇上难题。渔护署计划建立本地渔农产品的统一新品牌,有专家建议,政府宜深入了解现时行业生态、经营模式及难处,才能对症下药,协助行业升级转营并连结市场;有专家建议官方建立本地渔农产品的加工检测中心,让渔农产品走出香港,前进大湾区。
▲来自新界各处的有机农户周日前往大埔农墟摆卖。
周日早上,来自新界各处的有机农户前往大埔农墟摆卖。有机农户佘太携同椰菜花、沙律生菜及车厘茄到场。她指,本地农场缺乏销售渠道,过去曾与餐厅合作卖菜,亦有到过屯门农墟摆卖,同样无以为继,至早年进驻大埔农墟,并拓展网上销售渠道。相邻摊档的农户琴姐亦言,客人可以透过电话预约蔬果,惟单凭她一人之力难以送货,只好安排客人到农墟或农场取货。
农户缺乏销售渠道 “有机菜”近年走下坡
农户昌哥的农场位于锦田大江埔村,坐镇农墟20多年,他说,昔日通道挤得水泄不通,现时却人流疏落,只有熟客前来捧场。作为本港第一代有机农户,他指,现时只是“有机”并不足够,故积极转型为“再生农耕”,不用农药也不翻土,让农地自然恢复生产力,盼市民加深对农业的认识,了解农作物有何不同之处。
▲有农户改用更高阶的“再生农耕”种植法,盼市民加深对农业的认识。
本地农业组织“有机农友会”主席佘常光指,香港有机菜是一个优良品牌,无奈近年走下坡。他说,业界普遍分两派,一边是传统农民深耕细作,透过农墟或分销商卖菜,另一边则是年轻一代取得食物加工牌照,把农产品加工出售,“农户照顾农地已经很辛苦,难以再作加工。”
农户拓展销售渠道亦存有困难,佘常光说,过去曾跟本地超市合作卖菜,集合小农户把农产送到厂房或自行包装,再运至门市出售,但蔬菜供应量随天气浮动,最终合作仅维持短时间,“香港种菜要配合天气,夏天就交不到足够的菜。”
▲有农户慨叹本地农场缺乏销售渠道。
渔民办导赏团 卖珍珠蚌XO酱
另一边厢,渔户同样面对销售困难,香港渔民青年会主席崔景恒指,渔民难以确保供应量,而供应的渔获大小也要相近。他指,有本地渔民积极转型,举办鱼排导赏团,大规模养殖鱼类、蚌类和珍珠,再加工成珍珠末及首饰,并把蚌肉制成XO酱,多方面拓展市场。
为确保产品品质达标,早前《财政预算案》提到,渔农自然护理署计划建立一个安全、低碳、优质的本地渔农产品统一新品牌,涵盖各种渔农产品类别,并建立生产标准及养殖方法等。早前立法会讨论相关事宜,有议员希望借此建立更多香港品牌,如以香港命名的“香港蚝”和“香港米”,又建议局方考虑引入更多农作物,并协助解决散装货品难以输入内地的限制。
▲有西贡鱼排养殖珍珠蚌,并把蚌肉制成XO酱,拓展市场。
品牌尚未公布细节,有专家指,乐见政府提升对渔农业的关注,但新计划宜先分析本地农产的特色,了解现时行业生态、经营模式及难处,再对症下药协助行业升级转营。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再生农业部经理叶子林相信,建立品牌或有助集中资源,实行一站式品牌推广和食品安全规管。但他指,官方宜加以厘清建立新品牌的作用,了解民间有哪些本地农产品牌,例如川龙西洋菜、梅窝的黄皮及菠萝,甚至离岛和北区有农户种咖啡豆。他说,部分品牌有积极拓展,例如“香港萝卜”一条龙卖萝卜、萝卜糕及萝卜菜脯,农户种植咖啡豆也会做烘焙及冲泡咖啡,令农产品增值。他认为,政府可以考虑提供诱因,鼓励工厂收集本地农产加工,让传统农户也能转型。
港农场规模小 难稳定供菜
建立新品牌和认证制度需时,叶子林说,政府应深入了解种植不同农作物的问题和瓶颈,协助农户连结市场,在运输物流方面提供支援。他指,现时90%的本地农产品都是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商务模式,农场会直接卖蔬果给客人,甚少售予企业和餐厅;政府有举行渔农美食嘉年华,并开发“本地鱼菜直送”手机应用程式,皆主要服务散客。他明白,香港农场规模小,难以稳定供菜,官方可加强并多做统筹角色,如蔬菜统营处,同时连结6至7个农场,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
他说,渔护署历年举办“西瓜节”有声有色,但成本高昂形成推广上的挑战,“一个西瓜索价100多元,单靠农户却无法降低成本。”他解释,香港种植西瓜尚未现代化,容易因为多雨而浸坏西瓜根,形成农业问题,反观内地和台湾早已用嫁接西瓜苗的方法种植,令收成更稳定,“本地西瓜有市场,知道农民的难题才有切入点,对症下药。”他又说,本地有不少草莓田,却因为草莓易烂造成物流困难,故小农户只能开放做自摘活动,“如果政府想做本地草莓品牌,可以从改善物流链方面着手,令草莓连结全港市场。”
▲有渔户把产品加工出售,升级转型。
崔景恒亦指,现时许多渔市场地理位置方便,如屯门、筲箕湾等,皆有条件推动本地渔业,但按现时政策和条款,批发市场不可做零售,无法像日本渔市场般同时惠及业界和旅游业,盼有关部门能拆墙松绑,增加本地渔业的辨识度。
呔鱼青年会主席陈永禧补充,期盼建立本地渔农产品的加工检测中心,协助本地渔农产品供应至大湾区市场,亦能使香港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为中国优质渔农产品作国际化检验准备,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欧洲城市,“以平、靓、正的角度向全球推广。”他亦说,要令本地渔农品牌化,可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甚或推出吉祥物,从文创角度加以辅助,加强宣传效果。
借镜日韩台合作社模式 一站式服务推动本地农业升级
有农户分享,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均有农业合作社,部分涵盖银行、种子中心及研发中心,期盼香港的合作社能增加规模,助力本地农业发展。
大埔农墟由“新界蔬菜产销合作社有限责任联合总社(菜联社)”负责协调营运,该社是始于1953年成立的农民组织,旗下包括26个蔬菜产销合作社,各成员合作社会统筹农场的蔬菜产销和运输,以及运作菜站,菜联社则作为各社社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有机农友会”主席佘常光指,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也有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当中完整体系涵盖银行、种子中心及研发中心,为农户提供开发、销售、经济、金融及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他曾听闻外地合作社会安排农民种植特定的蔬果,只种一款瓜果也足够维生,跟香港农民种植多款蔬果的情况不同。他认为,香港的合作社若加以发展,或可助力本地农业发展。
他续说,过去曾到过不同地方的农场观摩,并引入适合香港农田的机器,盼望日后业界有更多机会出外交流。
▲大埔太和农墟每逢周日营运。
许多农场实践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商务模式,直接卖蔬果给客人,甚少售予企业和餐厅。
▲许多农场实践企业对消费者(B2C)的商务模式,直接卖蔬果给客人,甚少售予企业和餐厅。
北都拟建湿地保育公园结合渔业生态游
针对本地渔业,渔护署推出“优质养鱼场计划”,并引入适合本地养殖的水产品种。惟有议员担心,相关鱼场集中在北部都会区,部分鱼场日后或涉发展而需重新定位。
渔护署自2005年推出“优质养鱼场计划”,透过养殖场注册、鱼苗登记及品质保证制度,确保相关水产品是“本地”、“安全”、“优质”及“低碳”,提升本地养殖鱼产品的质量;产品更会附有二维码溯源标签。截至去年12月,香港已有175个养鱼场参加该计划。此外,署方引入适合本地养殖的水产品种,包括蓝瓜子斑和龙虾。
上月,立法会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事务委员会会议,立法会议员严刚提到,许多“优质养鱼场”皆集中在北部都会区,配合日后发展,部分鱼场或需重新定位。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指,现时鱼塘、鱼场集中在北都西面,暂时会透过“乡郊保育资助计划”,邀请团体租用有关鱼塘养鱼过渡;长远而言,局方计划发展“湿地保育公园系统”,把保育、渔业发展和生态旅游结合,“打造成受保护而长远可以养殖鱼类的地方。”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