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持续,令适龄学童不断减少。当中中小学学生人数过去十年累计减少约10万人,减幅高达14%,但同期的中小学学校数目却未见回落,在部分新发展区还在不断增建新校。僧多粥少之下,自然导致越来越多学校面对收生不足以至“杀校”危机。
教育局和教育界过去采取相对宽松、包容,以至可说是苟且、拖延的政策,希望透过推行一刀切的小班教学、缩班减派和限制“叩门”措施,来避免大规模“杀校”影响大量教师和学生。但政府的鼓励生育措施即使有效,亦需要多年时间才见到显著成果。“高才通”等输入人才计划带来的新生源亦有限和短暂,无法在中短期扭转学童减少的大趋势。
根据统计处发表的香港人口推算,在计及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和鼓励生育措施的影响后,预计2025至2031年在香港居住的6岁小一适龄人口,将会由48,600降至只得37,500,减幅高达23%。当局有必要适度、有序地减少学校数目,从而集中运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回应时代的转变。
人数减少属结构性非过渡性
教育局日前宣布收紧“杀校”政策(建议应正名为“减校”政策),在小一统一派位中获“派0班”的官立及资助小学,不得再以“特别视学”方式争取在新学年重新获派新生,余下的选择只有全面或局部关闭、与其他学校合并,以及改以私校方式自负盈亏营运。当中后者校方须承担转为私立小一后全部6个学年的经费,以防止财政及收生能力不足的资助小学,透过转为“假私立”来拖延面对问题,为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有人质疑政府为了节省开支而牺牲学生利益,但正如教育局蔡若莲局长指出,香港学童减少属“结构性”而非“过渡性”,社会各界均需要及早规划应对,有关减校政策并非仅为了灭赤。事实上,学童减少问题已出现十余年,但同期的教育开支一直不减反增,反映政府对提升教育质素和培育本地人才的承担。
相反,部分教育界人士要求当局进一步加强小班教学,要求没有收生问题的学校也一刀切缩班减派,以至全面禁止家长为学生“叩门”来拖延减校,才是真正有违学生利益。
先谈小班教学,在香港出现婴儿潮、难民潮的年代,中小学每班有40至50名学生乃常态,情况不理想但也无可奈何。近年随着学童减少、教师增多和公帑资源投入增加,缩减至每班20至30人,有时还会因应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要,而再分成更细的小组教学,对提升教学质素和加强学生照顾都有帮助。但若果再减至每班只有十多人,每级只有一班,整间学校各年级加起来都不够100位同学,对学生的群体学习、交友及全人发展便会弊多于利,并非越“小”就越好,也绝非合理的运用资源方法。
对于缩班减派及禁绝“叩门”,在整体学童减少下,有些学校收生时照样其门如市,来自全港各区以至内地的家长蜂拥而至,反映它们在教学或其他方面表现卓越。当局理应进一步鼓励、奖励有关学校及办学团体,甚至让它们增加收生及开设分校,从而满足更多家长的殷切需求,而不是为了拯救一些因种种问题而濒临倒闭的弱势学校,反过来惩罚这些好学校,强逼它们减少收生。
谨记学生利益重于教师就业
有序减校已事在必行,当局现时的首要工作,是照顾好受影响的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和情绪,确保相关的关校、合并和转校安排畅顺,过程中尽可能取得各个办学团体及教育界人士的配合和支持,但务必要谨记学生的利益,永远重于教师的就业利益。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