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 星期三 10:28:08

癌症病人组团北上,内地药价便宜轮候快,两地衔接待优化

发布时间:2025-03-06 08:25

公营医疗系统饱和,港人北上治疗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癌症患者。有癌症病人组织指,内地药价低、轮候快,故实行另类的“医药分家”,在港治病再北上求医兼买药,甚至两地同步排期缓急,希望香港加快将新药纳入安全网,并与药厂洽商降低药品价格。有医生提到,大湾区医疗衔接有待改善,如医疗和影像纪录未完全互通,病人或需重复进行检查,亦期望与内地医生就个案进行交流。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加强两地医疗协作,让香港更多病人受惠。 

MAZ02P02060325 copy

▲公立医院轮候时间长,部分癌症病人北上看诊缓急。

港人北上治病成趋势,当中不乏癌症病人到内地求医及买药。以本地癌症头号杀手肺癌为例,同路人同盟主席陈伟杰说,会内有20多人小组一同北上买药,其中有病人的自费肺癌药物在港每月要花9000多元,内地只需5000元人民币,另有康复的癌症病人北上更换膝关节和髋关节等。他形容,病友都想在香港接受治疗,北上是无奈的决定,“现时是另类的‘医药分家’,香港看医生,回内地买药。”

“三文治家庭”欠援要卖楼治病

癌症信息网慈善基金自去年8月推出北上陪诊服务,获500人次使用。其资源发展部经理叶恩匀指,病友涉及肺癌、乳癌、肠癌,以及前列腺癌,主要因价格差异北上。她举例,肺癌药泰瑞沙在港自费需3万元,内地仅约5000元,另有癌症病友北上化疗,在港需3万至4万元,内地则约1万元。

乳癌是香港第二大常见癌症,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主席王天凤说,静脉注射化疗的乳癌病人不宜舟车劳顿,故甚少北上治疗,“若治疗后感身体不适,较难长途跋涉返港。”她续说,有病友会北上买口服化疗药,视乎病者的癌症期数而订,“若到较晚期,可能每月要花10多万元药费,内地会便宜很多。”

她直言,4期癌症需要长期服药,从病人角度来看,累积花费甚为高昂,“新药可能副作用较少,但需要自费,最惨是不受综援和关爱基金资助的‘三文治家庭’,曾有姊妹要卖楼治病。”她期望,政府提速把更多新药纳入“安全网”,并跟药厂洽商,降低药品价格。

胃肠瘤药自费需两万 深圳仅四千

罕见癌症——胃肠道基质瘤的患者也有北上治疗,香港胃肠道基质瘤协会主席Ken Tsang指,据病友透露,因无其他合适药物,医生安排其自费购药替代,收费约2万多港元,深圳售价约4000元,“同一款药,不知为何价差这么大。”他说,医生建议的部分自费药物,未被纳入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资助,“病友拿综援也没用,这种情况就要北上买药。”

根据深圳市卫健委资料,2023年深圳共为70万人次港人提供诊疗服务。近年,中国医保药品目录纳入多款肿瘤科药物并扩大药物适应症范围,导致药物价格大幅下降,普遍比香港低30%至70%,故许多以标靶药为主要治疗方式的香港癌症病人,选择北上求医购药。

药物以外,有病人定期北上做影像检查,索取医疗报告。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主席兼创办人、香港大学外科学系名誉教授潘冬平指,有病人到深圳私家医院做计算机扫描或磁力共振,价钱仅香港的三分之一。陈伟杰同样留意到相关趋势,他指,病人在公营医院取得医生纸后,到私人化验所做计算机断层扫描需约7000元,到内地医院则毋须任何证明,且更便宜。

潘教授指,病人轮候时间缩短亦是诱因,公营医疗系统超出负荷,癌症病人排期需时,晚期癌症亦要轮候2至3个月,“癌症不可怠慢,病人若未能负担私营医疗,或决定北上求医。”他举例,到内地公立医院挂号看肿瘤科,只需排期1至2日,病人或北上缓急。

MAZ02P04060325 copy

▲部分港人北上作影像诊断。

医生倡扩展医疗纪录互通

然而,大湾区医疗仍有待衔接。潘冬平指,两地医疗系统不同,或有不同的医疗意见,衔接上亦待优化。他提到,政府已踏出第一步,允许使用长者医疗券的病者申请跨境医疗纪录,“若能扩展至所有病人会更好,目前其他病人只能出示有限的纪录或向医生口述病情,惟病人未必了解自己进行了甚么治疗。”他提到,香港公营及私营医疗系统的医院,不时会因应个案作书信往来,“有时更会医生对医生,直接就个案经电话沟通,目前跨境医疗较难做到,希望有更多交流。”

潘续指,内地放射科医生发出的影像报告不如香港详细,部分医院或为节省成本,把影像缩小,“香港一张片放12格,但内地有医院放36格,看得辛苦之余亦看不清楚。”他说,虽有附设光盘,无奈部分使用内地的程序,无法在港使用,“若我们无法作出判断,唯有要求病人在香港重新照过。”

北上求医的趋势无可避免,陈伟杰盼望,中港医院能够等级和医药互认,让病人知道内地医院对应的服务水平,可以放心求医。

MAZ02P06060325 copy

▲政府积极扩大长者医疗券的适用范围,长者亦可通过“医健通”申请跨境医疗纪录。

议员建议加强协作

医学界立法会议员林哲玄认为,照顾香港人健康的主体责任应在香港身上,“而非因香港无法处理,便推给内地医疗系统。”他指,宜采取协作的模式,强调两地在培训和医疗模式上,仍有很多合作和交流空间,如香港罕见病人需在不同科就诊,而内地有罕见病科,能提供“一条龙”服务,亦有足够经验;香港有系统化的专科训练和认证制度,可将有关训练模式带到内地,互相帮忙培训医生。

就两地药物价格差异,医管局指,香港与内地属不同的关税区,并有各自的海关制度,相类的货品或服务在不同关税区的经济体之间通常会有价格差异,而香港的医疗系统、药物监管制度与内地不同,不适宜将药物价格进行直接比较。

医管局续指,按照严谨的药物采购机制,循不同途径采购符合要求的药剂制品,并一直通过中央招标及报价程序,增加市场竞争,达致规模经济效益,现时公立医院使用的治疗癌症药物中,除了个别特殊或少量使用的药物外,大部分已经由中央集中采购。医管局已成立“成本评估小组”与药厂议价,尽力减低引入新药的成本和价格,并持续优化采购模式,以及开拓市场引入竞争,务求资源运用高效且具成本效益。

MAZ02P03060325 copy

▲医管局指,按照严谨的药物采购机制,循不同途径采购符合要求的药剂制品。

政社商界盼让更多病者获得公平治疗

香港政社商界多年来对有需要的癌症病人作出支援,盼让更多病者获得公平治疗。

医管局透过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医疗援助计划,为有经济困难的病人,资助药物费用。截至去年12月,撒玛利亚基金涵盖100种自费药物,其中59种为癌症药物;关爱基金则涵盖39种自费药物,其中31种为癌症药物。局方指,当中涉及的癌症类别包括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肠直肠癌、肝癌、肾癌、肠胃癌、白血病、淋巴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等。

商界方面,药厂辉瑞与本地非政府组织合作,过去10年支持逾40个病人援助计划,赠送药物总值逾3.5亿港元。辉瑞香港及澳门区总经理Krishnamoorthy Sundaresan指,作为香港药厂,一直与业界持份者紧密合作,持开放态度探索任何有助病人的方式。

社区方面,圣雅各福群会惠泽社区药房提供以病人为本的药剂服务和多种药物资助计划,帮助合资格的长期病患和癌症患者,购买由医管局辖下医院及诊所处方的自费药物,2023至2024年度该药房服务接近4万人次。

港医疗水平顶尖 可发展医疗旅游

香港药学服务基金亦透过近30个癌症药物资助计划,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受惠人数超过2000人。其主席蒋秀珠坦言,受经济环境影响,向药厂申请资助的难度有所提升。

有学者认为,香港医疗水平具吸引力,港府可考虑发展医疗旅游。

香港大学外科学系名誉教授潘冬平指,过去不乏内地病人南下香港求医,但疫后有所减少,认为香港的医疗设备和专业水平在国际属顶尖,可打造为具吸引力的医疗中心。他举例,东南亚病人如去海外求医,多到新加坡,因当地设医疗签证,让病者可逗留更长时间;泰国医疗水平虽不及香港,但医疗旅游亦较港盛行。

潘指出,若香港有意发展医疗旅游,需加强有关配套,提到内地人现时来港求医,一般只按现行安排,获准在港逗留7天,“医生不时要写信解释,希望当局准许延长逗留,病人及其家人亦要去有关部门排队申请,对他们而言是较负面的体验。”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