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 星期三 12:17:44

打造香港“母乳喂哺”友善城市,给宝宝最佳主粮

发布时间:2025-03-04 08:43

母乳对婴儿成长有莫大益处,全港约有85%新生婴儿,在出院时以不同形式接受母乳喂哺,惟受疫情影响,比率有所下跌,有家长指出自己对相关认知和技巧不足,加上缺乏社会支援,难以持续喂哺母乳。有医生指,医院及社会对母乳喂哺的支持十分重要,现时医管局辖下有产科的医院,皆以推动、支援及保障母乳喂哺为宗旨,取得“爱婴医院”认证,设于香港儿童医院的“香港母乳库”亦在今年1月投入服务,盼望推动社会更接纳及包容,让香港成为“母乳喂哺”友善城市。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亲以全母乳喂哺至婴儿6个月,及后才逐渐引进适当的固体食物,并持续喂哺母乳至婴儿2岁或以上。香港母乳库总监、爱婴医院香港协会主席黄明沁医生指,母乳为婴儿提供全面营养和保护免疫系统,对患危疾或早产的婴儿更加重要,“他们的身体机能、免疫系统和肠胃未成熟,母乳有完备的营养成分,相比配方奶粉更容易吸收。”

母乳喂哺

▲适逢国际妇女节,有医生鼓励各界携手,让香港成为“母乳喂哺”友善城市。

母乳对婴儿成长有莫大益处

▲母乳对婴儿成长有莫大益处。

营养完备 含抗体免疫因子

她指,母乳含有抗体和免疫因子,减低婴儿受感染风险,而喂哺母乳的早产婴,併发坏死性肠炎等併发症的机率也显著减少,“对他们来说,母乳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医疗食品。”

育有4名子女的Bianca,见证医院及社会支持母乳喂哺的转变。她忆述,12年前初为人母,无奈由入院、分娩至产后照顾,医院皆缺乏支援。她指,入院时告知护士想喂哺母乳,不想宝宝喝配方奶,引来奇异的目光,“她们觉得我是‘怪人’,还说我不一定有足够的奶水,宝宝会不够饱。”

坚持之下,医院接纳其决定,但全母乳喂哺并不容易。由于婴儿集中在育婴房,Bianca每隔1小时就走到房内察看女儿,“每当宝宝准备哭闹,姑娘便马上唤我到育婴房。”她指,护士甚少辅助她催乳和喂哺母乳,唯有靠读产前班时学习到的技巧,纠正女儿吸吮的姿势,“催乳比分娩时更辛苦,我不知道如何处理乳房胀痛的问题,半夜打电话向丈夫哭诉,但也叫自己坚持。”

此外,职场及公众场所也缺乏母乳喂哺的配套和支援。作为双职妈妈,同事不理解Bianca喂哺母乳的决定,“他们认为母亲和工作的身份不应混合。”她指,外出用膳时会用哺乳巾辅助喂哺母乳,曾被邻桌食客指点,令其家人感到尴尬。

直至近年社会认知渐多,公众场所设有更多育婴室,3年前Biance迎来第4胎,亦转到一间推动、支援及保障母乳喂哺的“爱婴医院”分娩。她形容,该次生产过程及感受截然不同,“医院重视母乳喂哺,员工清楚流程,整个过程很顺利。”她指,助产士会自动把初生婴儿放在产妇身上,促进乳汁分泌,也会带婴儿前去母亲床边,协助妇女喂哺母乳。

育有4名子女的Bianca

▲育有4名子女的Bianca见证医院及社会支持母乳喂哺的转变。

疫情带来挑战 喂哺比率下跌

参考卫生署每2年进行一次《母乳喂哺调查》,2022年香港共有约3.2万名新生婴儿,出院时以任何形式喂哺母乳,及以全母乳喂哺的比率,分别为84.7%和15.4%;对比2018年的数据(87.5%和21%)稍微下降。该些婴儿在1个月大、2个月大、4个月大、6个月大和12个月大接受母乳喂哺的比率,亦随时间下跌。疫情为母婴带来挑战,约60%的受访母亲指出,她们对母乳喂哺的认知和技巧不足,亦有近20%受访者表示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故未能在产后首6个月持续喂哺母乳。

医院管理局香港母乳库资深护师、爱婴医院香港协会副主席林志爱指,社会对于母乳喂哺的认受性逐步提升,但仍然未足够,例如对全母乳喂哺的重要性等概念仍然含糊,“部分母亲觉得喂不到母乳也不要紧。”她明白,母乳喂哺需要付出时间和心力,有赖各方的支援和包容。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UNICEF HK)委员高永文医生同意指,社区和医院的支持至关重要,后者作为母亲分娩及照顾婴儿的必经阶段,在教育妇女、环境和护理程序上,都应调节及方便妇女实践母乳喂哺。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UNICEF HK)委员高永文医生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UNICEF HK)委员高永文医生指,机构致力倡议宣传和教育公众母乳喂哺的工作。

现时医院管理局辖下提供产科服务的8间医院,均全数获定名为“爱婴医院”。黄明沁指,“爱婴医疗机构定名计划”会持续跟进及监察,为医护人员解难及培训,让医院的措施和政策上维持支持母乳喂哺的宗旨,“希望推动私家医院一同参与。”她续说,“全港逾90%的婴儿在出院后会到母婴健康院覆诊。现时已有8间母婴健康院已获定名为‘爱婴母婴健康院’,其馀20间亦已加入定名计划,希望未来1至2年内能完成相关认证。”

现时医管局辖下有产科部门的医院皆有“爱婴医院”认证

▲现时医管局辖下有产科部门的医院皆有“爱婴医院”认证。

加强培训护士助产士 提供清晰指引

林志爱分享,参与认证计划的医院,期望能在5年内取得认证,惟管理上要突破不少关口。她举例,母婴出生后要先有肌肤接触、同室照顾、拆除育婴室等,跟以往做法有别,护士和助产士要有清晰指引,了解婴儿在哪些情况下才需要母乳以外的食物,亦要增加培训,让他们协助妇女顺利喂哺母乳,甚至为妇女作心理辅导。

政府近年亦积极推广及支持母乳喂哺,行政会议在2017年,通过在部分待售的政府土地卖地条件中,加入必须提供育婴间设施和哺集乳室的要求;《性别歧视条例》亦加入禁止涉及喂哺母乳的歧视行为。此外,设于香港儿童医院的“香港母乳库”今年初投入服务,首阶段服务先招募捐赠者及接收母乳捐赠,至本月将开展第二阶段服务,向有临床需要的极早产及患有危疾的初生婴儿派发母乳,标志着香港初生婴儿医疗服务的里程碑。

爱婴医院香港协会主席黄明沁医生(右)及副主席林志爱(左)

▲爱婴医院香港协会主席黄明沁医生(右)及副主席林志爱(左)盼望社会更支持母乳喂哺。

黄明沁相信,推动母乳库工作,能让公众知道母乳喂哺的重要性,期盼日后有更多机构支持,“有捐赠者的子女曾在深切治疗部留医,现时由受助者成为捐赠者。”她指,香港出生率不高,婴儿更显珍贵,希望凝聚全港妈妈的力量和爱心,让脆弱生命在第一步得到最好的支援。

高永文亦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倡议宣传和教育公众母乳喂哺的工作,盼望成为社会机构、食肆、商场、政府机构和医学权威的桥梁,共同推动母乳喂哺,让香港成为“母乳喂哺”友善及儿童友好城市。

母乳喂哺室

▲有街市翻新后增设育婴室及母乳喂哺室。

部分商场政府处所哺乳室 未达屋宇署建议面积

去年8月,平等机会委员会曾审核本港商场和政府处所的设施,发现当中部分育婴范围的面积,未达屋宇署作业备考所建议的面积,亦有场所不设育婴及哺乳室。平机会建议政府提供更多诱因,并修订作业备考,鼓励增设母乳喂哺设施。

平机会“在香港‘公众可进出处所’喂哺母乳的研究”所到访的50个商场和50个政府处所中,有45.8%商场内供单一使用者的育婴范围面积小于5平方米,并未达相关作业备考所规定的建议大小;有10个商场和8个政府处所未设置育婴及哺乳室。平机会建议政府修订《在商业楼宇提供育婴间及哺集乳室》作业备考,鼓励商业楼宇提供多于1间的育婴及哺乳室,以改善服务差距。

屋宇署回覆指,在私人商业楼宇内设置育婴间及哺集乳室并非《建筑物条例》的法定要求,作业备考鼓励在私人商业楼宇内设置育婴间,并为提供哺乳室订定设计指引。为缔造优质及可持续建筑环境,屋宇署于去年6月实施以表现为本的新总楼面面积宽免机制,于私人楼宇内设置至少2间育婴间及至少1间哺集乳室的要求,已纳入总楼面面积宽免机制下的相关特定标准。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举行“Say Yes to Breastfeeding” 10周年嘉许礼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举行“Say Yes to Breastfeeding” 10周年嘉许礼。

产后抑鬱影响母乳分泌 4孩心理学家吁妈妈先照顾情绪

有心理学家指,产妇情绪不稳会影响母乳分泌,吁各位妈妈先照顾自己,才能顺利喂哺母乳。

何善韵博士(Bianca)除了是4孩之母,亦是注册心理学家,她指,根据客体关係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母子关係许多时透过母亲的乳房开始建立,“当母婴有亲密接触时,小孩可以更有安全感。”她指,婴儿出生后伏在母亲身上吸吮母乳,除了加速母乳分泌,亦有助母婴建立亲密关係。她分享,由于其第三胎在怀孕36周时早产,医院要先为婴儿作详细检查,故未能马上接触,即使她在完成检查后马上到育婴室喂奶,对比其馀3名子女,该孩子仍要更多时间培养安全感。

她指,一般产妇在产后第10日开始有贺尔蒙调整,又踏正新生婴儿出现黄疸的高峰,一旦情绪未能调节,或较容易出现产后抑鬱,继而影响母乳分泌,形成恶性循环。她鼓励新手妈妈放鬆心神,纾缓情绪,“一定要先照顾自己的情绪,急躁也于事无补。”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