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角色从来吃重,曾要兼顾工作及照顾3名子女重任的静姨感受至深。近年退休的她当上寄养家长,为包括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孩童提供紧急寄养服务。她洞察童心,会按孩童性格去照料,加上亲手炮制的苹果水等食疗秘技,助孩童融入其中。重新当上照顾者,她珍惜有机会实践当年学到的技巧,亦解开了昔日自愧没照顾好子女的心结。三八妇女节前夕,她希望更多“妈妈级”妇女,加入寄养家庭行列,以无疆大爱协助更多有需要家庭和孩童渡过困境,一起守护孩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静姨于退休后当上寄养家长,展开人生新章节。
静姨于2023年退休,她忆述当时跟好友相聚,对方告知当上寄养家长,并分享照顾孩童上的喜悦,令她好不向往,经一番思量便决定参加,至今共照顾3名孩童,当中包括2名SEN男童。 她直言过去未曾接触过SEN学童,但认为所有孩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瑰宝,照顾者若真心关怀和爱护,孩童总能领略感受。 静姨自豪地说,3名被照顾的孩童每日都挂着笑脸,“最高兴是看到孩童笑眯眯的样子,毫无隔膜。”
三孩之母 事前打造照顾方案
静姨是三孩之母,怎样跟孩童打交道,她早有经验,但每次接待新个案,她都严阵以待,按孩童个性、喜好及生活习惯,度身制订照顾方案。 她注重纪律,直言不会过度迁就孩童,否则“关爱”会变成“溺爱”,但细节上还是处处见心思,“照顾男童会买一些印有汽车图案、较男孩子气的床单,毛公仔及玩具车更是必备物品。”
她忆述,她首名照顾的是有发展迟缓的3岁SEN男童,“他说话时发音不太准,但会手舞足蹈,附上身体语言,只要耐心一点,便会明白。”她指,该孩童听话又乖巧,只是体质较虚弱,常因气管敏感触发猛烈咳嗽。 作为寄养家长,她认为除给孩童三餐温饱,更希望改善男童体质,便常常带男童外出晒太阳,到公园游玩,并登上寓所附近的山径锻炼。
吃水果有助吸收维他命,但她担心水果太甜“惹痰”,便把切成小块的苹果或切片的香蕉浸进暖水,孩童进食浸过暖水的水果后果然未有咳嗽,之后她便以同样方法,让孩童多吃水果。 孩童嗜甜饮,但汽水及冻饮对身体无益,她便自家炮制苹果水及竹蔗水等滋润及清热的健康饮料,孩童放学回来便嚷着要喝苹果水,十分自豪。 半年后孩童回家,她称当时男童强壮了,气管毛病改善了,皮肤黝黑了,她亦心安了。
▲每次接待新个案,静姨都按孩童个性及喜好,度身制订照顾方案。
极专注车辆 “赶时间要绕路”
至于第2位男童患有严重自闭症,虽然只在静姨家中住了11天,但令她留下深刻印象。 她称,该男童有着自闭症患者非常专注于狭窄兴趣的特点,最喜欢汽车及巴士,她便投其所好买来巴士及汽车模型。 回想初见面一刻,男童看见客厅中的巴士模型及汽车玩具,便自顾自的玩起来,静姨则在旁细心观察,她留意到男童除爱汽车,亦爱听音乐,更会跟着节奏打拍子。
静姨每日都会带男童外出,让他多接触社区,包括跟她到街市买餸。 她称,外出可以乘巴士“游车河”,是男童最期待的时刻,男童亦对巴士路线图十分着迷,每每驻足停留不愿走,当他看到马路中行驶的车辆,更会兴奋忘形,欲挣脱跑前。 静姨说早料此着,便用力握紧男孩小手,并用言语安抚,“我们多看5分钟便要离开”,或给他零食转移视线,“若是赶时间,便要绕路避开巴士站。”
她又称,其后男童需要接受健康检查,原本由男童父亲负责接送,但她担心中途出事故,便提出同行。 她笑言,男童于一天内乘了多程巴士,十分满足。 她亦留意到男童安坐车中,双眼不离窗外车辆,一脸陶醉的画面,让她看到SEN孩童的另一面,盼公众放下歧见,给他们多点包容和空间。
再次当上照顾者,让静姨重温昔日小手拖大手的温馨感觉。 她指年轻时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子女,一直心存愧疚。 说到这里,她收起灿烂笑容,面露风霜地说,“囝囝囡囡好凄凉,放学后同学早由家人接走,我下班赶来是最迟到达的家长,永远忘不了他们盼望的眼神。”她其后当通宵更,清晨下班赶回家接子女上课,买餸后才回家小睡,下午又要接放学及做饭,忙个不停。 这个心结,她暗藏心底,至近年子女长大才敢告白。
子女不在港寻找自己一片天
静姨的3名子女已移居海外或在外国升学,她指挂念之余,亦支持孩子寻找自己的天空。 前年她照顾首名寄养孩童时,子女仍在家,亦有协助,然而当子女看到她弄爱心苹果水时,都闹着玩说“呷醋,要投诉”,令她乐上半天。
当接受紧急寄养服务孩童的家人可以履行照顾责任,便是孩童跟寄养家长道别之时,静姨哽咽说至今仍未习惯离别,难以抽离,故每次完成照顾工作都要放假“充电”,让自己慢慢释怀。 她说,一直珍藏孩童画给她的每张画、记挂着孩童每张笑脸,以及孩童高兴时给她的每个热烈拥抱。 物是人非,但情谊永在,她默祝在人海中的孩童健康成长。
退休的日子云淡风轻,静姨选择当上寄养家长,展开人生新章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她指出,“大爱无分疆界和血缘,希望更多妇女加入寄养家庭行列,协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童渡过困境,一起守护孩童。”
社工称赞不止有爱心 更付出额外心力
现时全港共有11间社福机构提供寄养服务,当中包括家庭福利会在内的5间机构,同时提供紧急寄养服务,而社署会统筹和协调社福机构提供寄养服务。 去年家福会提供的寄养服务个案中,60%孩童属有特殊学习需要或发展迟缓。 家福会注册社工谭沛仪提到,部分个案属紧急寄养服务,即为因突发或紧急事故而未能由父母照顾的孩童,提供即时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照顾,一般期限最长为6星期。
她称,曾有非常紧急的寄养服务个案,早上接获通知为孩童寻找寄养家庭,同日下午孩童便要入住。 她指,为孩童配对合适的寄养姨姨责任重大,既要评估姨姨能力,亦因着孩童性格、行为及照顾的特别需求,最希望孩童及寄养姨姨能“情投意合”,让孩童找到短暂但合适的家。
静姨至今照顾过3名孩童,谭盛赞静姨爱心爆棚,处处为孩童着想,亦不介意多付出,希望静姨能保持这团火,继续关爱孩童,让他们感受温暖。
▲静姨性格好动,经常约友人郊游远足。
曾是游泳健将 传承自律和重视健康
为寄养孩童练就强健体魄及有规律的生活,让静姨最感自豪,事缘她于少女时代曾是游泳健将,更被挑选入泳队集训。 她指,运动训练带给她健康及自律,受用一生,希望曾受她照顾的孩童亦受感染。
静姨性格好动,谈起昔日运动员生涯便兴致勃勃。 她说,孩童时代喜欢游泳,当时她身处内地,被教练选拔加入体育学校的泳队进行长期培训。 她称,运动员重视纪律,对教练是绝对服从及尊敬,“教练哨子声一响,所有人便要即时停止。”回首那些年的艰苦训练,她说从没半句抱怨及半分躲懒,特别怀念这段跟队友一起经历成败、苦乐的友情岁月,可是步入青少年期,她的表现停滞不前,终落选退队。
没了泳队的光环,静姨这位“好动派”过去数十年仍热爱游泳,近年更到西贡浮潜,享受如游鱼在海中的乐趣。 她感谢早年泳队生涯,让她养成自律的习惯,为令子女亦学习纪律,这位严母使出苦肉计,笑言从不叫子女起床,让他们承担迟到的后果,才会养成准时起床及守时的习惯。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