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启德的单跑道,至迁入赤臘角后的双跑道,再到去年底正式启用的三跑道系统,香港机场百年间经历多项重要变革。作为香港天空监管者,民航处处长廖志勇接受《星岛》专访时表示,机场是港人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对社会经济发展具备战略性作用,三跑更是发挥香港地利“先天优良基因”的重要硬件。故早于三跑筹备阶段,处方已作出多项部署,包括以科技手段让空管人员提早适应双塔台运作及增加安全性。现时进驻机场的航空公司逾130间,规模超过疫前,廖志勇相信随着连结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必可将三跑优势发挥得更好。
三跑道系统在去年11月28日正式启用。廖志勇笑言,建设三跑非单纯建造多一条跑道,其工程项目涉兴建新的T2客运廊、新航空交通管制塔台(新控制塔)等多项设施,规模媲美建设一个新机场。民航处的筹备工作除了向机管局作出监管建议等,亦包括装设各种空中航行服务设备、导航系统及进行飞行校验,并确保空管人员了解和熟悉三跑的空管运作程序,培训上要下大量工夫。如引入新的塔台模拟器,除设360度屏幕显示逼真的塔台景观,也能转换不同时间、天气乃至突发状况场景,“旧的模拟器亦保留下来,令空管人员可尽早模拟双塔台同时运作程序”。
无人机作飞行校验提升效率
在充足的准备下,民航处顺利在去年11月18日将临时的指挥塔过渡至新控制塔,廖志勇形容对增强航班处理量是“关键一步”,“因机场面积大增,航班指挥要重新分工,高102米的新控制塔现为机场中最高的指挥塔,负责监控北跑道、中跑道及相关滑行道的航空交通;南指挥塔则监控南跑道、相关滑行道及停机坪运作”。
而为提升航空安全,民航处及机管局亦联合实施数码停机坪及指挥塔管理系统,分两阶段在机场配备超过240个摄像头及120个工作位置,属全球最大及最复杂系统之一,可实时向空管人员提供机场全景监控,且配备人工智能。廖志勇说:“即使航机及车辆在远处,系统也可显示航班信息等细节;若发现航机之间过于接近也有预警,在恶劣天气下作用尤大。”
另民航处过去两年亦测试以小型无人机进行飞行校验,冀提升效率。廖志勇解释说:“根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标准,机场地面的仪表着陆系统、跑道地面灯等系统,均需定期检查,以人力去做十分费时,故主动研究以无人机执行部分工作的可能性。”
展望将来,廖志勇指疫后机场航空交通量已持续上升,航空公司数量也由疫前的120间,增至现时逾130间;航点亦有近200个,恢复至疫前近9成水平,“多间香港航空公司已宣布扩展机队,引入逾百架新一代飞机,可见运力正全速恢复中”。
配合建设“空中丝绸之路”
廖志勇续指,本港地理位置优良,既为国家的“南大门”,也靠近大湾区及亚太区,只需5小时飞行时间已可接触全球一半人口。为用好三跑带来的硬件提升,民航处也通过最新卫星导航等技术,优化飞行航道,并增加空域容量,循序渐进令跑道容量可大增至每小时102班,“当然能否用足每小时百班,仍需视乎实际需求,但三跑令我们有能力做到”。为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配合“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政府亦正针对“一带一路”地区等具潜力航线,商讨并优化民航协定。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