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 星期二 05:48:30

【CEO有料到】灵活优化二元乘车计划,平衡福利与财政需要

发布时间:2025-01-20 09:29

香港在面对千亿财赤挑战下,2元乘车优惠计划应否继续,成为政商界的焦点。该计划原本旨在减轻长者的交通负担,但随  开支不断上升,人口老化加剧,对公共财政构成了沉重压力,政策的可持续性有必要重新审视。

MAZ01P01200125 copy

长者2元乘车优惠计划推出12年,合资格年龄由65岁降至60岁,适用的公共交通范围亦扩大,不仅是为了减轻长者交通开支,更在于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探望家人,促进心理健康及社会融合。尤其对于基层长者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支援。且长者外出往往伴随消费行为,例如购物、餐饮及旅游,对经济活动有直接的拉动作用。

该计划是政府对长者群体的一项重要承诺,突然取消或“划线”调整,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特别是对快年满60岁但尚未享受优惠的群体而言,容易产生“政策不公”的感受,进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并影响相关行业的收益。

无可否认,随着长者人口比例上升,未来的开支将持续攀升,成为财政不可承受之重。数据显示,“2元乘车优惠”的开支从2020/21年度的11.8亿元增至2023/24年度的42.8亿元,并预计在2024/25年度达到63.4亿元,即占政府每年的经常开支,由五年前的0.2%增至上年度0.7%。若不进行调整,可能会挤压其他公共服务资源。因此,适时检讨是理所当然。

开支攀升,其中一个原因有指涉及滥用问题。尽管政府已通过“乐悠咭”加强监管,但仍有长者为非必要需求频繁搭乘交通工具,或“长车短搭”,浪费公共资源。政府曾高姿态打击违规滥用优惠,最终仅得一宗个案交由执法部门跟进。这说明打击滥用需要动用社会成本,同样在浪费资源。

政府既然认为有滥用情况,最简单是利用“乐悠咭”系统收集的使用数据,分析不同年龄层、地区及时间段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政策。针对“长车短搭”问题,建议仿效新加坡上下车拍卡,杜绝滥用。

计划另一斟酌点是年龄门槛低。该计划目前对所有年满60岁人士无差别适用,但部分经济状况良好的长者未必需要此优惠。无差别的资源分配模式可能难以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应更聚焦于支援真正有需要的人群。

权宜之策是设置限制措施,如规定使用上限,每位长者每日或每月享受优惠的次数可设定上限,例如每日最多4次或每月最多120次,或设定每位长者每年可享受的优惠总额(例如5000至7000港元),以控制整体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滥用。甚或只对某些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及地铁进行优惠,而非所有交通工具,降低整体开支。

其次是将优惠年龄逐步提高至65岁,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接近60岁的群体可设置“过渡期”,减少政策调整的负面影响。此外,也可考虑实施收入审查与分级优惠,对低收入长者提供全额优惠,而对中高收入的长者则提供部分补助甚至取消优惠,更精准地分配资源。

政府亦应鼓励交通运营商与政府合作,共同分担2元乘车优惠的成本。除了交通优惠外,政府还可以向企业提供税务减免,吸引他们参与长者福利计划,通过其他方式支持长者,例如提供更多社区服务、健康补贴或活动津贴,让福利分配更加多元化。

毕竟向已实行的公共福利开刀,牵连极大,与其取消或大幅削减,倒不如检讨其他大额开支。例如香港部分基建耗资巨大,应进一步审视其成本效益,适当延缓或缩减规模,将资金投入到更逼切的社会需求上。

除了节流,开源也是责之所在。政府需要增加税收来源,如对奢侈品或高档商品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同时,通过增加企业利得税或高薪人士的税率,促进财富再分配。

在千亿财赤的压力下,政府需要在维持社会福祉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2元乘车优惠计划”的初衷是善意的,但在当前财政环境下,无差别的普惠政策已显现出不可持续性。适当的优化调整措施,能有效控制开支,同时保障有需要的群体不受影响。

期望政府的检讨方案,充分考虑公众意见,并以数据为基础进行决策。在削减开支的同时,探索更为灵活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透过合理的政策调整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社会公平与福祉的双赢。

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