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状元天下福,会元天下才”。乡人闻知吕龙光金榜题名,会元荣身,自然是欢天喜地操办起挂匾、祭祖等庆贺仪式,视为无上荣光。但之于吕龙光而言,不仅考取科名历程多艰,而且仕途也谈不上春风得意,未能入选翰林院庶吉士,而仅充任内廷教习。
接着他又被外放到四川永宁、峨眉、乐山等地任知县,未获选翰林,则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关于个中原因,坊间的传说虽有多个版本,但都大抵归结于吕龙光不肯钻营请托、阿谀奉承、趋附权贵的“硬颈”性格。
这一观点,虽无确凿的史料去坐实,但有鉴于“硬颈”是古代惠州士子的集体性格,以及吕龙光处世为人的风格,这些说法虽不中亦不远矣。
已届中年的吕龙光尽管未获重用,到任四川峨眉知县后,仍然不改济世报国的初衷,施展拳脚,为百姓谋福利。峨眉素来有一习俗,只要兄长中途身亡,其弟即可娶嫂为妻,与儒家礼法注重名节背道而驰。吕龙光认为此纯属歪风陋习,下定决心予以禁止,如有不听规劝以身试法者,则将其人严惩不贷,以作效尤。不过数月之久,便起到移风易俗的成效。
除了移风易俗,吕龙光还捐廉金为峨眉书院创置膏火,亲手“订课程于月朔,文无拘体”,深心造士。又建培风塔寓科甲相继之意,以振兴地方文运,鼓舞人心士气,为发展峨眉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吕龙光数载施政,甘棠遗泽,深为当地士绅学人钦敬,盛赞其曰:“邑侯吕公,望隆北斗,品着东堂,归善名贤。”
专题 更多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