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惠州惠东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书香望族频现,不少杰出人才通过科举脱颖而出。其中,吕龙光凭借着过人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成功在科举会试中摘取了全国第一的桂冠,成为了惠州史上唯一一名会元,为惠东乃至整个惠州的科举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吕龙光(1784—1836),字慕津,一字宾南,号云扆行一,惠东凤岗(今属九龙峰旅游区)人。在光绪《惠州府志》的人物列传裹,吕龙光是值得称道的人才。他“少负隽才,博通经史,援笔千言立就”,年未弱冠即补弟子员,据传是平山西江书院裹最具才气的学生。
▲吕氏宗祠大门悬挂着三块牌匾,分别是“大夫第”“会元第”“中将第”。王小虎摄
▲吕龙光画像。王小虎摄
年少多才 科场大器晚成
凤岗村至今仍流传着不少关于吕龙光的美谈佳话。与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如出一辙,吕龙光的诞生也带有不同凡响的传说。吕龙光生于乾隆甲辰年(1784)九月,传说生下不久,祖母抱其洗澡,恍惚间只见浴盆中一条鲤鱼在游动,祖母急忙用布将其裹住,才重新现回人身,遂有吕龙光乃是鲤鱼精化身的奇谈。
吕龙光天资聪颖,因博通经史而少负隽才,有下笔千言、片刻立就的能耐,可谓才思敏捷。清嘉庆年间,西枝江流域久旱不雨,当地举行醮会祈求降雨,耆老特地请吕龙光撰联。吕龙光思索片刻,便提笔展纸,一阵龙飞凤舞,“绿豆初生,合掌向天求雨露;禾黄米熟,低头伏地谢苍穹”的对联顿显人前,满座乡邻为之叹服。
吕龙光不到20岁就已进入县学补为生员,但在科考方面却属大器晚成。清嘉庆十三年(1808),吕龙光乡试中举,虽然算不上是少年得志,却也一朝成名,名满府邑。可惜的是,自此之后,他屡屡赴京会试,却总是铩羽而归。
在备考会试期间,吕龙光来到惠州西湖畔的丰湖书院。在那裹,他遇到了为其指明方向的一代名宦——罗含章。罗含章,字月川,云南景东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月任惠州知府,次年离任。在这一年多的时间裹,罗含章对惠州的最大贡献是带头捐廉银400两,与惠州各属乡绅共筹得15000两银,为丰湖书院增置书舍30余间,并增添膏火,吸引惠州优秀学子入读。
除罗含章还坚持在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到丰湖书院授课。罗含章勉励丰湖学子云:“尔诸生毋灰厥志,学愈加勤,果其力学三年,方将号为通儒,与古名人为伍,岂特一科一第增重乡里哉。即使终身不第,而才储霖雨,学究古今,亦何惭于盛世之贤能哉!有志者,事竟成,愿与诸生共勉之。”
此时的吕龙光已连续三次会试落第,正有“终身不第”的焦虑。在罗含章这番话的谆谆教诲下,吕龙光果然“力学三年”,于清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会试中一举夺得“会元”桂冠,成为明清时期惠州士子科举功名之最高者。
整理/杨锦强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