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麻纸比“蔡伦造纸”早100多年

发布时间:2024-12-24 13:42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人以此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处中国西北的新疆、甘肃、陝西等地,曾多次出土西汉的纸。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罗布淖尔麻纸”,是在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西汉麻纸。因为同一遗址中还发现有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简,该纸当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比“蔡伦造纸”早了一个半世纪。

1957年,西安灞桥汉墓葬区出土西汉初期的“灞桥纸”,比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纸还要早,经科技史专家潘吉星教授的研究和分析化验,确认“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

此后几十年,考古人员在甘肃、陝西等地的汉代遗址中陆续发现西汉麻纸,但均没有写字。

1990年,甘肃敦煌甜水井汉代悬泉遗址,首次发现写有汉字的西汉麻纸,但没有出土其他文物,难以佐证具体年代,因此这块纸即使声称比“蔡侯纸”早,也不能视为中国发现最早的麻纸。

对于汉纸的用途,专家提出,东汉之前的纸,只是当作杂用,而非用于书写,而东汉的纸已用于书写了。

然而,在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似乎要推翻这个论断。悬泉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汉代麻纸最多的地方,共出土麻纸400多件,其中写有文字的麻纸碎片共10件。

在这10块有字的纸片中,皆为文书残片和药方。根据同时出土的简牍和地层,这些有字的古纸片可分为三个时期。西汉武帝、汉昭帝时期的3件,其中一块正面写有隶书“付子”,还有两块正面写有隶书“薰力”、“细辛”等字样,均为药名。根据纸的形状和折叠痕迹,当是包药用纸。

这些西汉麻纸,比“蔡侯纸”早113年。

从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间,中外10家机构的20多位科技人员反复检验灞桥纸达10多次,专家们在藉助显微镜分析后认为,其纤维实际长度只有1至2厘米,这就证明它们被反复切碎过,因为麻线的完整纤维应长15至25厘米,纤维的排列也紊乱无序,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纤维性颤动,表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此外,经对样品纸进行化验和技术鑑定后得出结论:该纸纤维不但分散,而且分布均匀,纤维按异向交织紧密,为麻类植物纤维纸。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