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作则被誉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深远。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却屡试不中,命运多舛。但温庭筠的儿子温宪,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凭借一首题在寺庙墙壁上的诗,传诵千古,从此平步青云。
温庭筠,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富贵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不仅擅长鼓琴吹笛,更在诗词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每次参加考试,他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作品,叉八次手就能写出八韵,这样的才华在当时实属罕见。
然而,温庭筠却恃才傲物,喜欢写诗讽刺权贵,多次触犯忌讳,因此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考中,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温庭筠的儿子温宪,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的天赋和才华,同样在诗词方面有着不俗的造诣。然而,他也继承了他父亲的“毛病”,喜欢写一些讽刺权贵的诗文,因此同样不受朝堂上的人的待见。温宪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未能成功考上。
在一次科举考试后,温宪再次落榜。他意兴阑珊地回到暂时借住的崇庆寺,乘着酒兴,爬上了那座飞阁流丹的高楼,在粉白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这首诗感情悲愤,道出了温宪长期漂泊、多次落第的艰辛与无奈。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当朝宰相郑延昌携夫人来到崇庆寺进香时,偶然看到了温宪的这首诗。郑延昌被诗中的情感深深打动,读后直欲掉泪。他当即决定向主考官推荐温宪,希望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能够得到应有的机会。
终于,在889年,温宪顺利通过了进士考试。
此后不久,温宪担任了山南节度使从事一职。然而,他的生活依旧清苦,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词人李巨川看在眼里,对他的遭遇深感怜悯。于是,李巨川写了一封推荐信函,信中提及温宪的父亲温庭筠当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认为现在理应得到平反。唐昭宗读了李巨川的奏章后,对温宪的艰难处境也深表同情。在宰相的提议下,唐昭宗同意改变温宪的处境,让他升任郎中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