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立国伊始,宋太祖即确立了“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这在君主专政时代不啻为言论自由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宋代太学生不怕开除,不怕入狱,敢说真话的史实,与这有关。
按照宋代教育科举制度,太学生一旦完成学业,就能出仕为官。于是,作为士大夫的后备梯队,在他们看来,理所当然就是社稷安危、生民利病的担当者。每当“国家有事”之际,他们总是责无旁贷地把国家之事视为份内之事。这种责任感的驱策,使得宋代太学生敢说敢做。
宋代太学生不把自己当外人,视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他们发动了多次学生运动,不独学校教师援助他们,即社会人士亦多表示同情,原因就在于太学成为公论所在之地,太学生成为正气所持之人。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太学生李彪目睹弊政,准备上书,宰相蔡京接到密报,将其“付狱推治”。其后,朝廷大兴花石纲,太学生邓肃献诗讽谏,蔡京向宋徽宗危言耸听:“不杀邓肃,恐浮言乱天下。”徽宗对政治污浊很清楚,他说:“这倒是个忠臣!”没有杀邓肃,只是取消了其学籍,放归田里,这与徽宗还记着太祖的家法似乎有关。
北宋在徽宗以前,言论环境还算宽松;而徽宗君相对言事论政的太学生或开除学籍,或投入大牢,虽杀戒未开,言论之网已然收紧。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到开封城下。当时,主战派李纲临危受命,正领导着东京保卫战,宋钦宗却听从主和派的妄言,将李纲罢免。太学生陈东率千余同学伏阙上书,城内军民不期而至者数万人(一说十余万),要求重新起用李纲。钦宗被迫让李纲复职,以安抚请愿的学生与军民。
宰相李邦彦等人诬陷陈东“意在生变,不可不治”,还企图将伏阙学生逮捕处死,但终未得逞。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以此次最为激烈,亦最有价值。
不过,这次学运仍未能挽救北宋的覆亡。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一度任命李纲为相,藉以招徕人望。李纲力主抗战,与高宗立意逃跑南辕北辙,他任相仅七十五日即遭罢免。
太学生陈东再次上书,要求罢黜投降派宰相黄潜善与汪伯彦,再相李纲。同时上书的,还有另一布衣士子欧阳澈。这次,高宗违背祖训,断然开戒,将二人斩于东市。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唯恐陈东坚持起用李纲,会再次激起靖康年间万民伏阙式的民变,动摇成立不久的南宋小朝廷。
但恶例既开,其后南宋统治者在镇压太学生运动上就无所忌惮了。对上书言事的太学生,不仅韩侂胄、丁大全与贾似道等宰相或“捕置之狱”,或“押送贬所”,把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宰相史弥远更毫不手软地以“叛逆罪”处决反对其专政的武学生华岳与反对其废立的太学生潘壬、潘丙。
史弥远镇压太学生一事没有激起民众抗议,这一事件使中央政府转入独裁模式,即君主或其代理人大权独揽,压制甚至镇压持反对意见的官僚与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