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离华人传统节日新年只有三个月了。对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虽说“年关难过”这事古而有之,今年恐怕尤为刺痛。
从政府层面上看,虽然早两年就开始号召、动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大型企业端正姿态,积极行动,清理拖欠私营企业的账款。但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还是会遇到工程竣工验收完毕、服务合同履约完成、货品生产配送已经到位,拆借给大企业的资金都已到还款期了,可账款就是要不回来。欠款难讨、难索、难追,最终导致现金流回流不及、资金链断裂,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厂家要me“瘫痪”,要me关门止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对两千多家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财务状况欠佳,80%的公司都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付款延迟。这个时候最需要银行贷款“顶一顶”,实际情况却是放贷过程复杂艰巨。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有车有房有存款的人,鼓励他们去消费。既不怕对方没钱还,又可以增长自身业绩。把钱贷给小企业,就要跟他们一起操心生产、销售、回款一连串的问题
小企业现金流脆弱的问题,可能导致其营运和财务状况面临更高风险,随著债务不断增加,最终成为推倒小企业的“多米诺骨牌”,波及生产、销售环节上的一大批人的生计。
我欠你的是因为他欠我的——商品交易秩序紊乱,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加剧了三角债在整个商业领域内的冲突。1991年时,中国的三角债累计达3000亿人民币左右。那个时候国务院就决定把清理三角债工作作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突破口。三十年过去了,这个“雪球”反而越滚越大,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
当经济面临下行、短期内快速下滑时,采取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但任何刺激都会有代价,采取刺激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经济向好的目的,而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只刺激,不改革,各地政府对刺激特别感兴趣,就是没有改革动力。”道理也很简单,刺激完就能来钱,主要是通过发债的方式。只要批下来了,地方政府又可以滋润一阵,至于这笔钱用掉以后能不能还的上,就不是眼前考虑的事情。而改革会触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肯定遭受阻力。得罪人自己又没多少好处的事情谁愿意干?
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就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2017年做了修订,其第五十三条原则性规定“中小企业有权要求拖欠方支付拖欠款并要求对拖欠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结果呢?法摆在那,有多少人真的践行。中国的税收模式就决定了这个国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企业在生产阶段,就已经向国家缴纳了大量税收,比如增值税。一件商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最终零售端,政府已经把税给收完了,所以中国特别喜欢搞供给侧改革,改来改去就是想尽办法让企业多贷款,多生产,多交税。
今年下半年,从“9月24”新政到10月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对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阐释,再到10月12日财政部“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不可谓不努力。可实际上呢?政府部门什么时候学会用老百姓、企业和市场投资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全社会对话沟通和交流。什么时候才能用改革的方式解决真正的问题。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