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食瓜子一开始可能源于节俭的理念,而后逐渐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成了一种习俗。嗑瓜子在明代已经流行,清代至民国期间愈演愈烈。在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后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嗑瓜子的习俗大概最早兴于中国北方,这不单是因为嗑瓜子的记载主要发现于北方的历史文献中,更为客观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农闲时大家整天待在家中避寒,形象的说法叫猫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嗑瓜子聊天。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之后,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康熙年间文昭的《紫幢轩诗集》中有诗《年夜》:“侧侧春寒轻似水,红灯满院摇阶所。漏深车马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也记载了北京的元旦:“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乾隆帝在新年之际,在园(圆明园)内设有买卖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设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连携小篮卖瓜子的都有”。
清中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係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到了清末,“瓜子,岁获约一万五千余斤,除土人用行销潦河口汉口无大宗”,可见瓜子的消费量不可小觑。
画家丰子恺花大篇幅叙述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他认为中国人吃瓜子的技术最进步、最发达,“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了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畅销,中国的小孩子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总之,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喜食瓜子,明代以后嗑瓜子已经成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
葵花子和南瓜子虽然也是瓜子中的一员,但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南瓜子大概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
西瓜品种众多,再加上引入后数百年的自然选择导致的品种分化,从元代开始,各地方志所记载的西瓜品种达50余种,不单有如今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
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的《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元末明初《饮食须知》又载:“食瓜(西瓜)后,食其子,不噫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