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南是湖南湘乡人,四岁识字,六岁入私塾。十九岁时,罗泽南应童子试不售,归家授徒。他先后在湘乡县城、长沙等地坐馆。其教授内容与方法别具一格,不仅应举业,而且授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经世致用之学,既习文,又习武,因此学子云集。他先后培养了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康景晖、朱铁桥、罗信南、谢邦翰、曾国荃、曾国葆等高足。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成为湘军名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书生领兵”的一大景观。所以,有人称誉罗泽南为“湘军宗师”。
三十三时,罗泽南考中长沙府第一名秀才,以冠军入湘乡县学。虽然仕途坎坷,但其学问和品德是世所共仰的,故在咸丰元年(1851),湘乡县令朱孙诒举他为孝廉方正,以应朝廷之选,时论以其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1853年,太平军进攻湖南,他与回乡守孝的曾国藩共同募兵,成立湘军。罗泽南自领一军,转战湖南、江西与湖北,因练兵时常对兵将讲述儒家经典,故有“儒将”称号。
湘军最初称湘勇,湘勇又因罗泽南在湘乡县倡办团练,号“湘乡勇”。他朝执兵戈,暮讲理学,料事如神,七日之间,以计收复武汉。
罗泽南本是湘军最早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湘军之母”。但今天人们只知有曾而不知有罗,这是不公正的。曾氏在罗泽南的墓志中称“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李元度在《忠节公事略》中说:“楚勇始自江忠烈,湘勇则自罗忠节公始。”著名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称:“时为之语曰:‘无湘乡,不成军。’藉藉人口。而不知无泽南,无湘军。”
不仅如此,罗泽南用兵如神,知时识势。他写信给曾国藩,纵论吴楚形势,又单骑面见曾氏,慷慨陈词,剖析利病,规划进止,认为:欲取九江、湖口,当先图武昌;欲取武昌,当先佔岳鄂之交。如若得手,即引军东下,以高屋建瓴之势,夺取九江,进而攻取南京。
罗泽南的建议被曾国藩採纳了,近代史学家认为,罗拟定的这一战略是湘军走向最后胜利的最重要步骤之一。《清史稿》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同治元年十月,曾国藩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回忆这段往事,还深深佩服罗泽南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罗泽南因军功,被授知县、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
1856年农曆三月,罗泽南率军攻取武昌时,因求胜心切,亲临前线督战。罗泽南领军攻至武昌大东门(宾阳门),1000名太平军此时也出城迎战,湘军被太平军击败。罗泽南与部队在撤退时,在武昌市郊迷路,于雾中被太平军鸟铳射中,伤及左额,倒卧血泊中。后经湘军发现,已奄奄一息,抬回洪山敌前指挥所抢救,次日伤重不治。
罗泽南率湘勇转战湘、鄂、赣三省,大小二百馀战,克城二十,以勇略善战、道气深重知名。他阵亡后,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加巴图鲁称号,諡忠节。建专祠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