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有一个郭村,当中有700多人都姓僧。当地村民说,他们这支僧姓比较集中,但并没有家谱或其他资料存留,不知道僧姓的来源是否和僧人有关。历史资料显示,两者颇有渊源。
老家在三门峡灵宝市的僧先生说,他老家川口乡横渠村,几乎所有村民都姓僧,听说是同一个大家族的成员,他们这一支僧姓,祖上是从卢氏县迁过去的。
在卢氏县双槐树乡双槐树村,的确有不少僧姓人居住。该村村长介绍,三门峡不少地方的僧姓人,都是从当地迁出去的,比如灵宝市川口乡横渠村、灵宝市阳店镇上坡头村等地的僧姓人。
家住阳店镇上坡头村的僧先生说,他听老辈人讲,他们这支僧姓人的祖先原本并不姓僧,而是姓曾,明朝末年时在朝中当宰相,后来清军入关,这位宰相因是前朝遗老被下令灭九族,他逃到了卢氏县的深山里,改姓为僧。另据了解,在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也有一个僧姓大家族,据说也是由曾姓改姓而来。
史书记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最初到中国传教的大多是外来僧人,人们按照习惯给他们起一个音译的汉姓,比如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竺法兰,就取了佛教发源地天竺的“竺”字作姓。
另外,来自安息国的僧人,一般取安为姓;来自康居国的僧人,一般取康为姓……两晋时期,民众对佛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僧人开始以“佛、僧、昙”三字为姓,比如在两晋之际的著名“神僧”佛图澄、南北朝时期翻译《阿含经》的僧伽提婆、晋武帝时赴西域求法的昙无竭等。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号取寺名,诏用佛语,人以僧名,几若无事可以离佛”的现象。而这一时期,僧人以佛、僧为姓者居多。中国本土僧人骤增,他们大多以师门为姓。《高僧传》记载,当时的高僧道安觉得出家人姓氏太过混乱,不适宜佛教的统一和发展,就倡言“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如今,僧人普遍姓释,且有严格的字辈。
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曾经编制了《大衍历》。僧一行原名张遂,是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唐初名臣张公谨的曾孙。僧一行21岁时到河南嵩岳寺剃度出家,取法号为“一行”。
僧一行生性聪慧,不仅通晓各种佛经,天文地理等也无一不精。以往的历法,大多都是在实验室里编修完成的,而僧一行主张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修订历法。经过多年的天文观测,僧一行写成历法初稿,定名为《大衍历》。不幸的是,僧一行在编制完成《大衍历》的同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