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战火纷飞,四方离乱。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烽火不息的时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士至关重要,在背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同样缺一不可。一个出众的谋士,往往不缺伯乐,甚至会遭到“疯抢”,与司马徽齐名的胡昭便是一位被各路霸主争抢的谋士。
有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志向的曹操一向是个惜才爱才之人,听闻胡昭的学识和才华之后,曹操便前来拜访,想将他纳入麾下,但是胡昭没有入仕的志向,只想做一个隐士,之前就已经拒绝了袁绍,曹操来后他仍然不改变志向。见他态度坚决,曹操说道人各有志,也没有勉强胡昭。胡昭在曹操离开后,为了躲避纷争,移居到了陆浑山。
胡昭在隐居在颍川时便颇有名望,许多青年才俊都慕名拜在他的门下,司马懿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如此聪慧的司马懿,胡昭大为欣赏,他对司马懿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胡昭对于司马懿来说,不仅仅是位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更是有着救命之恩的恩人。
在求学期间,司马懿与当地的一位青年周生交恶,虽然不知是何事造成,但周生极其怨恨司马懿,为了将司马懿除之而后快,周生趁司马懿离开胡昭学馆之时,伙同几人准备截杀他。
胡昭听说此事后,立马放下手中的讲尺,不顾危险,亲自前去追赶周生,经过一番不辞辛苦的寻找之后,胡昭终于在崤山渑池一带找到了骑马持刀的周生一行人。
为了请求周生等人放过司马懿,胡昭苦苦哀求,但是周生显然恨极了司马懿,死活不肯,还声称要将他大卸八块。听闻此话,胡昭放声痛哭,仍然哀求周生,并表明只要周生放过司马懿,自己愿意代替司马懿受死。
如此大义的言行感动了周生等人,他们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的哀求和劝告,寻仇的念头渐渐被打消,终于他们同意放过司马懿。但胡昭还是放心不下,在他的一再恳求之下,周生无法,只得立誓不再反悔,并且砍枣树以为盟约。
胡昭解救了司马懿之后并没有大肆宣扬,甚至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司马懿,救命恩人是谁最后还是由周生告诉他的。知道了胡昭愿意舍命相救之后,司马懿对胡昭更为敬佩,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一直到司马懿离开颍川二人才依依惜别。
司马懿与胡昭分别多年也一直铭记他的救命之恩,还将两个儿子的名字命名为“师”,“昭”。
胡昭的弟子司马懿后来成为一位不输于诸葛亮的顶尖谋士,他善谋奇策,杀伐果断,多次征战有功,两次带领大军阻止诸葛亮北伐和收复辽东。司马懿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掌握了魏国的实权,成为头号权臣,儿子司马炎掌权后,更是先后打败了蜀国和东吴,统一了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