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热评】追赶低空经济大潮,步伐必须加快

发布时间:2024-10-22 09:07

内地“低空经济”发展迅速,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是佼佼者。号称国际大都会的香港却“慢几拍”,未能抢占先机,令人遗憾。业界望穿秋水,终于等到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并提出开拓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修订相关法规等四大方向。现在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发展蓝图,下一步就是细化执行,加快发展步伐,全速追落后。

i_src_430022600

社会顾虑多 更应测试找方案

所谓低空经济,是指在垂直离地1000米以下(可延伸至离地3000米)的空域,利用各种飞行器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在这个领域,执牛耳者是中国内地。据中国民航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内地约有126万架无人机,按年增长32%,2023年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甚至超过2300万小时!相关活动林林总总,包括外卖速递、旅游观光,甚至急救送血、灾区救治、抓拍交通违法等非经济活动。如果说内地无人机应用场景已是非常丰富,绝非过誉。

今年以来,内地在低空经济领域有不少进展。在中央层面,年初《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政府工作报告甚至破天荒写入“发展低空经济”;在地方层面,《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2024-2027年)》等文件亦先后公布,可以看到内地在相关领域既有决心,更有具体行动。

创意发展操作空间巨大

相比之下,香港的进度是不理想的,当中既有官僚主义窒碍创新的元素,也因为社会整体上顾虑甚多,例如不少市民觉得香港楼宇密集、无人机欠缺安全性之类。但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深圳的高楼大厦难道会少吗?为甚么它可以成为发展低空经济的优等生?说到底只是决心问题。退一万步,如果有人嫌香港市区高楼大厦太多,不妨移师相对空旷的北部都会区、离岛等地;担心欠缺安全性,那就多做测试。通过实地测试,总可找到适合香港的低空经济应用方案。

从新一份《施政报告》和相关官员的解说中,当局的立场比过往更具体。无论是计划修例为新兴飞行器提供适当法律框架,抑或进行空中监测和无人机载货等试点项目,反映政府在发展低空经济上更为进取,告别了昔日的空泛,摆脱了昔日的拖沓,这是可喜的变化。展望将来,鉴于内地无人机载货已进行商业运作,港府能否多从内地聘用相关专家顾问,以更大的紧逼感,加速香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在香港发展低空经济,可以很有创意:香港高楼大厦林立,可用无人机清洗大厦外墙;市区路面经常挤塞,可用无人机接载考生前赴市场;在广东省养老的香港长者行动不便,香港医疗机构可用无人机将药物派送至当地。总而言之,发展低空经济、扩展应用方案,是有很大操作空间的。

深化湾区智慧城市群互联互通

根据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去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逾5000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数字反映低空经济增长潜力极大,是未来新增长引擎,香港必须分一杯羹。特首李家超提及要与内地商讨共同建设低空跨境航线、建设起降场等低空活动配套设施,这不但对于香港本身,甚至对进一步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均是有正面作用的。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必可深化互联互通,届时港人可以吃到无人机速递的深圳外卖,内地客也可以坐无人机来港“低空观光”,凡此种种均令人期待,不再是天方夜谭。但要实现上述宏愿,香港发展低空经济的步伐必须加快,要追上内地的水平。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