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排毒” 助青少年走出网络迷阵

发布时间:2024-10-17 08:30

新学年开始,有家长发现子女终日“碌手机”忧影响学业,研究发现香港逾11%学童网络成瘾,当中70%更出现抑郁情绪,反映“上网不一定快乐”。教育界指,如何引导学生善用手机,胜于否定其实际功能,并建议推行“数字排毒”,定期暂别手机及网络,清空脑袋。有学者指,要从小培养学童的数码能力,有助他们自主使用手机,长远减低成瘾风险。前线社工亦指,网络成瘾背后恐牵涉学习及家庭问题,呼吁学校、家长及学童一起面对,当局亦应及早制订跨部门政策应对,协助青少年走出网络迷阵。 

据统计处“信息科技使用情况和普及程度”调查,港人使用互联网越趋普及,曾使用互联网的10岁及以上人士,由2014年79.9%增至去年96%。而手机是最主要上网工具,去年该年龄群便有99.7%以手机上网,当中10至14岁群组是87.6%,15至19岁群组更达99.7%。值得留意是,10至14岁的青少年及以下幼童,是成长于网络年代的“网络原居民”,他们未来使用手机及上网的程度更需关注。

学校社工Tom称,上月开学后获多名家长求助,指子女在家不停“碌手机”上网,担心网络成瘾影响学业。今年初,香港家庭福利会公布“香港学童网络游戏成瘾研究”,发现11.8%学童对网络游戏成瘾,另有36.2%学童每天花3小时或以上玩网络游戏,致忽略学业及社交。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童中,70%出现抑郁情绪,近30%情绪管理能力较差,遇到困难会逃避,Tom指,研究敲响学童网络成瘾的警钟,建议当局引入外国流行的“数位排毒”。

数字排毒

▲有社工建议当局推动“数位排毒”,并培养青少年数码能力,减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

网络原居民

▲不少青少年是“网络原居民”,教育界关注他们未来使用手机及上网的情况。

定暂停上网时间清空脑袋

所谓“数位排毒”(digital detox),是指于日常生活中安排一段时间不使用手机或其他工具上网,以避免过度上网的不良后果,同时透过教导儿童及青少年设定行事计划,按优次执行,协助他们健康使用手机或上网,不致影响日常生活。有外国研究提议,每日定出暂停上网的时间,或每星期做运动时放下手机等。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家伟认同,数字排毒有助青少年从网络中抽身而出,清空“毒素”。

要推行数位排毒,黄家伟指先要找出网络成瘾的学童,这些学童普遍学业成绩欠佳、上课没精打采、校内社交疏离、较少参加学校活动,及放学便回家打机上网,校方较易筛选辨别。他提到,困难在于其后如何让学童从网络中抽离,因为网络游戏及网上的信息太吸引,而且上网亦有正面作用,有助寻找有用信息,不宜以“一刀切”式禁止,相反若能向学童灌输识别信息好坏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做决定,才能达致数位排毒。

数码能力

▲曹蕴怡指,需从小培养学童的数码能力。

涉心瘾问题  拥“补码”心态

家福会网络教育及辅导服务社工文建康则指,学童上网打机涉及心瘾问题,有人会因上课期间不能使用手机,于放学后回家狂打机“补码”。他称,打机已是时下青少年娱乐,惟部分家长仍抱负面态度,特别是当子女成绩下滑,便归咎于打机及上网,令子女反感,演变成家庭问题。

文建康曾处理1名中四女生的个案,该女生不满家人认为打机影响学业而多次争执,最后她选择日夜颠倒的生活方式,每天放学后回家睡觉,至翌日凌晨醒来做功课温书,然后打机上网,到早上便上课。他指,该女生成绩平平,虽有打机习惯但未成瘾,女生亦称作息改变后易患病,但出此下策只希望避免与家人冲突,幸经辅导后女生成功与家人“破冰”。

对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童中,70%出现抑郁情绪,文称多年观察发现学童及家长鲜有制订打机及上网的时间表,时下青少年往往于打机后感到疲倦入睡,但精神亢奋下睡不  ,以致长期失眠较易出现抑郁和压力。不过,他指要推行数位排毒并不容易,虽然现时中小学课程亦陆续加入数码素养的教学内容,但认为要青少年短时间改变上网习惯并不容易。

教育心理学家蔡博麒亦指,青少年对手机及上网过度依赖,亦表现在社交上,留意到有人因忧虑错过重要的网上讯息,以及友人发布的社交动态,因为这种无形压力,往往会不停翻查手机,部分人恐出现“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

香港大学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曹蕴怡曾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若具有良好数码能力,可以有信心地运用信息科技,完成学习需要,并减低网络成瘾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更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刺针》发表。她指,2013年美国儿科学会曾有学术论文指出,不要让2岁或以下的小孩接触手机或平板计算机,但时至今日当手机及上网已融入生活,如何令新生代与互联网共存,不致被网络牵  鼻子走更见重要。

由幼儿园做起  培养数码能力

曹续称,要提升青少年的数码能力,应由幼儿园做起,因为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或成为日后生活规范,学童长大后亦会自律执行。她称,于数码能力培养上,重点不是减少使用,而是教导学童技巧及安全地使用,而家长可扮演以身作则的重要角色,如制订每日上网、做运动、散步及玩卡牌游戏的时间,与孩子一起执行,“从小让子女知道,手机及‘上网’不是人生的全部。”

明光社生命及伦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陈永浩亦指,当手机及上网已融入生活,从生活上找解决方法亦是可行。他举例,早前光顾自助串烧店,发现食客都收起手机,忙  整理串烧食物以免“烧  ”,亦避免手机遭油污溅中,“原本以为不可能的事都能发生,反映能否找到替代品是数字排毒的关键。”文建康则建议,学校于下课后开放班房或球场,让学童留下休息或打球,增加同学间友谊,作为打机的替代。

学校社工Tom指,现时教育局、  生署、社会福利署都投放不少资源,提升学童的数码素养,惟至今未备存有关青少年因打机成瘾而求助的个案数字,以致未能掌握现实情况,建议当局双管齐下,推动数字排毒及培养青少年数码能力。蔡博麒则建议当局整合政策,并加强小区教育,提升大众认知,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沉迷社交平台  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社交平台是青少年的交友媒介,有社工指,部分青少年误以为在平台获多人按赞及追踪,代表人缘好,却忽略在现实世界中鲜与别人交流,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家福会网络教育及辅导服务社工文建康指,社交平台连接全世界,青少年可轻易地与不同地区的人交朋友,亦有人努力拍片和拍照,吸引别人注意和按赞,更有人因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擅于交友。忽略互相按赞属网络社交礼仪。文亦指,时下青少年放学便回家上网,同学变网友,彼此欠缺深层次交流,个别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下降,不太懂鉴貌辨色,一起相处时往往易因小事争执,情况令人忧虑。

明光社生命及伦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陈永浩则从另一角度看,他指,不少青少年于日常打机时都可能兼顾其他事宜,如同时间在找数据或覆短讯,协调能力大为提高,可同时间处理不同事情,是数码新一代的独有优势。

部分家长将子女成绩下滑归咎于打机及上网,

▲文建康指,部分家长将子女成绩下滑归咎于打机及上网,容易令子女反感。

“打机上网”融入生活  成亲子工具

当手机和“上网”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家长跟孩子身体力行与之共存,值得借镜。

育有一子的Jane与丈夫成功将“打机”及“上网”融入生活,甚至成为亲子工具。她称,15岁独子是足球迷,最喜爱球队是英超劲旅曼城,其丈夫亦是足球迷,丈夫从小培养儿子一起看球赛,以及假日到公园踢足球的习惯,当儿子升小四,因上学通讯需要获得手机,两父子更一起玩手机足球游戏,令足球成为家中的共同话题。

她续称,一直鼓励儿子探索网上世界,如上网找数据做功课,但同时订立每次上网及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以及提醒注意个人资料外泄的安全问题,另外约法三章,全部家人于用膳时间和睡前半小时都不看手机。她留意到,近月儿子会于外国新闻网站搜寻足球信息,再与家人分享,过程中儿子英语能力有改善,亦显示儿子具有自主选择及辨别网站的数码能力,对此感到高兴。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最权威的香港本科升学资讯!10月19日,星岛新闻集团携香港各大高校,在深圳举办香港高等教育博览会,推介优质香港高等教育资源。名额有限,请点击链接填写资料,及早获得参加机会。

https://www.wjx.top/vm/QkvSl2q.aspx

报名人数众多,会有资格审核环节,请务必认真填写。

报名人数众多,会有资格审核环节,请务必认真填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