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樊川文集》,生动反映了晚唐多事之秋面貌

发布时间:2024-10-16 10:34

杜牧生活在唐德宗到唐宣宗时期(803至852年),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做过宰相,同时又是一位极有名望的历史学家,他所编的《通典》是关于古代典章制度沿革的一部重要著作。杜牧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在继承前代丰富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多事之秋的真实面貌。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杜牧的作品,基本上都保存在他的诗文集《樊川文集》里。杜牧生前曾为编辑诗文作了准备工作;逝世的前一年,他得了重病,于是便著手整理编纂诗文集。他亲自挑选审订,把自己不满意的统统烧毁,最后,只剩下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二三。当然,作家这样做是由于态度谨严,精益求精。但是,对后代研究者来说,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幸而,流传到今天的《樊川文集》所收集的杜牧作品,实际远远超出了杜牧焚烧后留下的数量。这是甚麽原因?原来,杜牧生前曾嘱咐过外甥裴延翰将来为自己编纂文集,他每作一诗一文必送给裴延翰,哪怕相隔很远,也要寄去。因此,裴延翰就保存了许多杜牧的手稿,比杜牧销毁剩下的要多出七八成。

杜牧死后,裴延翰便将自己保存的诗、赋、传、录、论、辩、碑、志、序、记,书.启、表、制等共四百五十篇合为文集二十卷。因为杜牧曾在樊川(今陝西长安县南)修过一所别墅,晚年经常在此居住,所以他的文集就称为《樊川文集》

。裴延翰编成《樊川文集》以后,宋代又有人搜集了《樊川文集》以外的杜牧诗作,编了《樊川外集》一卷和《别集》一卷。由于鉴别不精,其中杂入了不少唐人如李白、张籍、王建、张祜.胡虾、李商隐、许浑等人的诗,研究或者引用它们时,应当特别注意。《樊川文集》二十卷和《外集》、《别集》各一卷,从宋代起就有了合刻本。

在杜牧的创作生涯中,诗歌是他的主要创作内容。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因此,后世关于他的作品的注释也仅限于诗歌部分。最流行的注本,为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注》。

冯集梧,浙江桐乡人,是学者冯浩的儿子。他们父子俩分别对于晚唐并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的作品有较深的研究。冯浩为李商隐诗文作了《玉谿生诗笺注》、《樊南文集详注》;冯集梧继承家学,为杜牧诗作注,成《樊川诗集注》四卷(《外集》、《别集》则未加注解)。

冯集梧对杜牧诗中的名物、舆地、典故,字、词语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