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战鼓响,一舞风骚数百年

发布时间:2024-09-27 16:04

当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梁山好汉”们闪亮登场,他们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而来,手中的英歌槌被快速挥动,在指尖翻转,一下下叩击,一声声吶喊,将豪情斗志传上云霄。在岭南大地,英歌舞以其雄浑豪迈的气势、灵动多变的舞姿,成为广东揭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部承载着人民智慧与情感的史诗。

W1a

▲英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W1b

▲英歌舞表演展现了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W1c

W1d

▲英歌舞表演展现了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W1e

W1f

▲英歌舞表演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钟振彬摄

“锣鼓响,心蓬浅”(“蓬浅”意为激动),这是潮汕地区中用来形容游神赛会时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去看英歌表演的俗语,英歌舞在潮汕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溯源:“英歌”亦称“秧歌”

英歌,也作秧歌、莺歌,是潮汕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英歌以舞蹈语言为载体形式,演绎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渲染和歌颂扬正压邪、一往无前、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表演过程中,梁山好汉的扮演者不断做出种种迅捷而刚猛的动作,既有单人动作,也有双人对拆和多人协同动作,配合着舞者风格鲜明的脸谱,表现上阵前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的战斗气氛,极尽威武凶悍的雄性之美。

英歌舞广泛分布于揭阳大地。在普宁,几乎村村寨寨都有英歌队伍。2006年,由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惠来,英歌表演中具有丰富海洋文化特色,在豪放的前棚英歌后,后棚还有“挑盐做买卖”等有沿海特色的小潮剧节目。惠来英歌尤以神泉英歌最著名,神泉英歌有一个特别的技巧,称为“活槌走指”、“指上飞槌”:舞者以五指旋转敲活槌,手举双槌,空中旋舞,技艺独特,观赏性高。2012年,“英歌(神泉英歌)”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揭西、揭东及榕城等地,也可以寻见英歌舞的踪迹。

关于英歌的历史渊源及发源时间,目前尚无确凿的记载。清乾隆潮州知府周硕勋的《潮州府志》中就有提及:“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潮汕话中,‘秧’的发音与‘英’字相近,在民间流传,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英歌’。”揭阳普宁市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丹萍告诉记者,关于英歌舞的起源,民间众说纷纭。英歌来源于民间的一种说法是从武术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潮汕沿海常有盗匪出没,农民深受其害,百姓为捍卫自己的家园,练武习艺之风日盛,许多乡社多设武馆。

“广大群众白天在田间劳作,夜间则练习武术。”陈丹萍告诉记者。明清两代,武馆屡遭查禁,没收枪械,民众不得不变通手法将长棒截为短棒,结合南拳马步练艺,称为练舞以遮耳目。至今揭阳普宁部分英歌队的舞法如旱塘村等保留了大量的武术元素,舞步包含拳步、马步等。

文/陈锴跃 谢汀淇 许创盛 图/受访者供图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