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山中秋对歌,传承三百余年

发布时间:2024-09-20 14:10

2009年,珠海高新区鸡山村中秋对歌会被列入广东省非遗名录。中秋对歌会,是鸡山村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对歌会上“唱山唱海唱家乡,唱人唱事唱历史”,不仅是鸡山村最具特色、最具韵味的文化标志,更是鸡山人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瓜8

▲2023年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现场。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鸡山村地处伶仃洋西岸,背倚凤凰山麓,面朝大海。自古以来,这裹崇文重教,中秋之夜对歌的习俗,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中秋对歌会,源于明末,盛于清中叶。清代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风俗篇”记载,香山人有“八月十五日,饮月下,曰饾中秋”的风俗。唐家人在中秋节之夜不仅有拜月赏月风俗,而且有对歌的传统。《唐氏子英房族谱》记载,唐氏始祖居俊公自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从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县,至第八世祖隐翠公时分支开族搬迁到鸡山定居后,生产有所发展,生活较为稳定,到第十三世祖兆霁公时(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文教逐步兴旺起来。

中秋对歌会所唱之鸡山牛歌,原是牧牛人在田间闲时自编自唱的一种民谣,后来得到村民普遍喜爱,逐渐从民谣发展成为一种小调,并在中秋之夜出现了对歌的情景。而后,这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该村的节庆民俗,成为村人庆丰收、贺团圆的民间文化活动。

昔日乡间的文娱活动相当贫乏,牛歌的出现,无疑为乡邻们提供了不少乐趣。中秋对歌会所唱的牛歌均为当地方言咏唱,曲调优美,以歌手对唱和群众性的民歌创作相结合,斗歌喉、斗文采、斗智慧,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这些时代传承的牛歌,或赞颂现实,或悲世叹命,或抒发情感,或祝愿未来,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

中秋对歌会于抗战时期中断,1946年恢复,但到了1965年,因无人组织对歌会而再度衰落。然而,彼时的村民还是约上三五知己自发进行对歌。2006年中秋节起,在中秋对歌会代表性传承人唐贻程老人(二十一代传人)努力下,由唐家湾镇文化中心和鸡山小区居委会牵头,定时举办“中秋对歌会”,重现歌会当年风采;其后,逐步恢复并盛行。如今,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唐家湾鸡山村民间遵循旧历,在空地或广场开展“中秋对歌会”的习俗。

在中秋对歌会的影响下,牛歌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流传于香山县辖区(主要包括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市、佛山市的部分地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代人,成为珠海本土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逐步成为香山文化的标志之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