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健身中心“舒适堡”全线结业,改由24小时营业的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导市场,时代更替。有业内人士指,健身业在疫后犹如雨后春笋,各类健身室极速扩展,认为本地市场仍有大量发展空间。惟实际上,市场一直汰弱留强、流动率高,近半年亦见网上平台上,有越来越多健身中心放盘,有平台更有逾175个健身室及瑜伽中心,正寻求有心人“顶手”。有组织提醒,准买家要充分了解健身室转让的原因,量力而为,亦盼望业界百花齐放之余,能够共同杜绝“硬销”的歪风,健康发展。
▲新投资者以“Healthy”为名重启“舒适堡”湾仔分店。
1986年开业的老牌连锁健身中心品牌“舒适堡”,本月初宣布暂时全线结业,众多苦主向消费者委员会及海关求助,消委会截至昨日下午4时已接获逾4400宗投诉,投诉宗数仅次于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涉款逾1.46亿港元。
业界料24hr健身室 今年底升至250间
有业界人士分析,“舒适堡”退场后,传统大型健身中心所余无几,市场将由24小时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主导。香港健身Guide主席邱益忠指,本地运动及健身场地的数目,由2010年至2016年期间约600多间,增至去年10月的1355间;24小时营业的自助健身中心,更由2018年的9间,急增至2023年10月的214间,“这是‘大爆发’,预计今年底会再升至250间。”他指,以往的教练普遍有8至10年经验才会自立门户,但现今年轻一辈不喜欢打工,故部分教练只有不足2年经验,都会尝试创业,再加上不少退役运动员投身健身业界,令教练人数更多。他指,上述人士开办健身室,或会租用500至2000平方呎的地方小试牛刀,月租由1万多元至5万元不等,故现时“精品健身中心”成行成市。
▲疫后市民更着重健康,令部分24小时健身中心得以扩充。
资深健身教练Summer同样留意到相关趋势,她分享,10年前市面被大型连锁式健身中心垄断,至近7至8年,开始有小型健身室加入市场,“该些场地的器械数量较少,只有哑铃、杠铃等不会太占用地方的器材,维修费也相对便宜。”她指,不同规模的健身室都在疫后现结业潮,但疫后市民更着重健康,加上早前奥运热,令部分24小时健身中心得以扩张,“港人工时长,何时健身都可以到24小时健身室,不如旧日有局限性。”她认为,健身室成行成市,某程度上代表客人流动性高,“竞争大未必是坏事,等同到处都有便利店,周围都有健身室或对市民有鼓励作用,加强做运动的风气。”
连同设备社媒账号出售
邱益忠补充,现时约6%港人有健身室会籍,即约40多万人,对比同样为一线城市的纽约,相关比例约为20%,即本地市场仍有14%的空间可以急起直追,“现时全港约有1400间健身中心,有机会2至3年内升至2000间,甚至2500间也不出奇。”
健身界在疫后犹如雨后春笋,然而,业界迅速扩展背后,流动率同样高企,一边有新健身室开业,另一边就有健身中心结业清盘。本报记者翻查多个业务转让网上平台,最多有逾175个健身室及瑜伽中心“放盘”,其中以观塘、油尖旺及铜锣湾最多。细看之下,各种规模的健身中心应有尽有,大多连同设备转让,不设“回本期”;部分健身中心列明是“移民放盘”,有些甚至连同品牌转让,更声称会把用作宣传的社交平台账号一同出售。
▲网上有逾175间健身室或瑜伽中心“放盘”。
有健身室负责人分享,近2年陆续有小型健身室结业,通常都是2至3名健身教练合伙做生意。她估计,部分合伙人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现时市道不太理想,当1人想扩张业务,另1人想守业时,意见有分歧就会拆伙。”她直言,曾接获相关中介人员致电,问其公司有没有兴趣“顶手”另一品牌的健身室。
香港健体专业人员总会会长王晓山亦指,当教练未有充足的客人基础,或未能达至收支平衡,便会想回复自由身,租场教班。他指,健身教练要透过经营社交平台作品牌管理,恒常上载健身影片和饮食习惯等不同信息,吸引新客源。他估计,部分中型健身中心每月花近10万元作推广,但小型健身室未必有多余资金作宣传,又面对客人流失便无以为继。
教练吁市民勿贪优惠购会籍
邱益忠提醒,做老板跟做教练完全不同,各准买家要留意自己是否全面的健身教练及管理者,而“顶手”前也要了解东主为何放盘。他举例,有些健身教练移民,却不想客人没有地方健身,故希望有人顶手,但有些确是因为租金昂贵而入不敷支,“即使仅付低价转手费,自己是否有能力经营?原本的旧客会否留下来?”王晓山同意指,潜在买家要有一定基础,例如是本身在各区有2至4间健身中心品牌,扩充再租场予健身教练教班。
各业界人士皆希望,健身业能够杜绝“硬销”的歪风,继续向好,同时提醒客人选择并购买健身服务前,要多作考虑。邱益忠指,随着“舒适堡”和“加州健身”等品牌退场,传统的大型健身中心买少见少,盼能藉此淘汰部分“跑数教练”。Summer亦言,市民到健身室健身或选择教练前,应先了解自己有何目标,例如想减肥修身,抑或因为胆固醇超标,需要针对性训练,对症下药,比起贪图一时的优惠而购买健身室会籍,更加重要。
▲Wow Fitness在2017年开办女士专属健身室。
“女子专属”大势 品牌入市分一杯羹
除24小时自助健身室及精品健身品牌以外,“女士健身”和“长者健身”亦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品牌加入市场,希望分一杯羹。
现时全港约有10个健身品牌主打“女子专属”,Wow Fitness创办人Avis指,其品牌早在2017年开办旗下首间女士专属健身室,至现时8间门市当中,有一半都是女士专属,也有提供银龄健身课程;客人年龄层则小至15至17岁,大至70岁。他分享,有些长者要由外佣搀扶到场健身,“训练的次数和重量都要细心评估。”
部分女性健身室更在疫情期间成立。现时拥有3间分店的Halu Fitness,其创办人Yvonne Fan指,近年香港掀起健身风潮,女性慢慢打破对健身的固有印象,开始接触健身,“以往或会觉得健身会令人变得健硕,甚至认为健身是男士专属。”但她留意到,很多女生初入健身室都会害羞,害怕男士的目光,甚至为了避免肢体碰撞产生误会,而倾向选择女教练,便萌生为女性提供专属健身空间的念头。
▲Sanity Fitness盼为女士提供舒适的健身环境。
劈价拓客源
女士专属健身室Sanity Fitness创办人蔡千月亦指,希望为女士提供舒适的健身环境。她分享,自己曾经是大型健身中心会员,留意到大部分女士用跑步机、单车机等器械为主,甚少到重量训练的区域,希望女性能了解负重训练对减肥修身的帮助。她补充,其健身室客户的年龄层约由20至60岁不等,其中会安排资深教练专门负责教授相对年长的学员,例如长期病患甚或刚完成椎间盘突出手术的学员等。
但有不愿具名的教练亦言,女士健身业同样开始汰弱留强。据他留意,有些女士专属健身室在开业时声名大噪,近月已开始出租场地予其他“自由身”的教练,甚至“劈价”吸引新手学员试堂,开拓客源。Yvonne表示,即使市场竞争渐大,不同品牌各有市场定位,如有些主打小组课程、有些主打环境等,只要凸显出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相信仍能找到生存空间。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最权威的香港本科升学资讯!10月19日,星岛新闻集团携香港各大高校,在深圳举办香港高等教育博览会,推介优质香港高等教育资源。名额有限,请点击链接填写资料,及早获得参加机会。
https://www.wjx.top/vm/QkvSl2q.aspx
报名人数众多,会有资格审核环节,请务必认真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