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是山西吕梁市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四岁的于成龙才开始做官,到广西柳州罗城当县令。罗城地处万山丛中,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宦海生涯的第一步。数年后,罗城大治。
于成龙在罗城居官七年,不仅肃清了盗匪,而且建了学宫,创养济院,洁己爱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官爱民,民亦爱官。罗城民众怜悯于成龙独身一人滞留如此凄苦之地,早晚都过来问安,并叹其度日过于清苦,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蔬果送来,都被于成龙婉言谢绝了。
后来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生涯时说:“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官长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
因政绩卓著,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晋陞为四川合州知府。辞别罗城时,父老遮道呼号,竟追送数百里,痛哭而返。这样的感人场面在的宦海生涯中后来再度出现。当他陞任福建按察使,离黄州赴福建时,“民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潮相乱”。得民心如此,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赴任时租了驴车一辆,路上自投旅舍,从未烦扰沿途府县。到任后,于成龙断然拒绝入住府第,拒受礼品,谢绝接风洗尘之宴,江宁为之震动。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对州县官吏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勤抚恤;慎刑罚;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作为清朝一品大员的于成龙貌似严厉,其实待人非常随和,没有官架子。公务时间,他的衙署大门始终敞开着,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进入他的寝室。他的桌案上左边放着生姜、豆豉,右边放着案卷文书,就像农村的教书先生一样,随便与人交谈。江南生活比较富裕,许多官员以纸醉金迷为荣。于成龙却每日食粗粮、青菜,被江南人称为“于青菜”。
遇上荒年,他即以糠屑杂米为粥,全家人都这么吃,客人来了也不例外。客人问他,为甚么要这么清苦?他答道:“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赈济一些饥民。”于成龙吃饭简单,喝茶更是简朴:他的仆人无钱为他买茶叶,每日采摘衙门后院的槐树叶给他代茶用,树叶竟为之秃!
在于成龙的影响下,江南各地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变化。官僚、巨贾都脱下绫罗绸缎,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横行乡里的少数恶霸,也都悄悄地避居到外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又兼理江苏、安徽两省巡抚之事,不久病逝。同事们为他清点遗物,箱子中只有粗线织的袍子一件和床头佐餐用的几包炒豆子,再无其他一件值钱的东西。于成龙去世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后来,凡是他做官的地方——江宁、苏州和黄州等都为他建立了祠堂。康熙皇帝称赞他:“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