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浓淡处绘山水,耄耋之年以情执笔

发布时间:2024-08-23 15:23

“东江怪杰”“音乐家”“书法家”……在惠州,有这样一位已到耄耋之年,集诸多绰号雅称于一身的老人;他醉心于山水和田园风光,致力于在有生之年将惠州佳景描绘记录在纸张之上。2024年,88岁的他带着《东江梦》《秋收季节》《月夜》《山田喜雨》闯入国际赛事,且陆续获奖。这位老人便是陈安邦。

W1a

▲88岁的陈安邦朝气十足,不见丝毫耄耋之年的沉气。

W1b

▲近期陈安邦与其弟子获得的奖项证书。

W1c

▲陈安邦在绘画焦墨画。

1936年,陈安邦生于惠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中人才济济。他的爷爷陈巽基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律系,大爷爷陈培基是清朝举人,外公是惠州下角的秀才,父亲陈仕早是学校校长。礼泉有源,兰竹有根。幼时的陈安邦从家中爷爷藏书裹接触到了书画与文字,其中,有很多保存良久的画册、书籍,甚至还有不少线章书。

自幼受熏陶 寄情于丹青

“墙壁就是我的画板,家裹的每一面墙壁都有我临摹的痕迹。”陈安邦介绍,幼年因家贫,他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购买画纸,而是绘画于墙上。

1954年,陈安邦考入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因为兴趣使然,他在就读二胡专业的同时,选修了每周两节的美术课。这门课程由广州美术学院讲师迟轲进行授课,陈安邦在课堂上学习速写和焦墨,并从中受到诸多的启发。大学期间,他还与众多艺术大师结缘,如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崇仁教授及陕西艺术界的巨擘朱满堂,王崇仁教授还为其画册写过代序。

下课后,陈安邦常带着画夹到附近的农村写生。村庄、树林、菜农都是他绘画的对象,亦是他的灵感来源。即便后来他被分配到湛江农垦文工团工作,也会外出采风,到湖边、树旁,看远处山看近处水。“从小我就喜欢山水。”北方的山,南方的山,遍布了他采风的足迹,在他眼裹,山水皆有灵性,千山万壑看不厌,淙淙流水如悦耳乐章。

时隔数年,这些生动景致,由花甲之年的陈安邦以焦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焦墨画作为国画中的一种,以黑白两色作为绘画的色彩。该作画技艺鲜为人知,大众更多知道的是有颜色的国画,而不是以黑白构成的焦墨画。“古代最初作画靠的是线条。线条和墨在纸面上被用到极致,这也是我喜欢焦墨画的原因。”陈安邦道。焦作为“五墨”之首,颜色最黑,且因不怎么含水,下笔在宣纸上墨汁难以洇开,笔力的使用成为了画作的关键,提、按、擦,焦墨作画完全靠线条和点子的变化而传神写意。

在陈安邦钻研焦墨的漫漫长路上,并没有专门的老师对其进行细致的传授,他主要靠自己长时间的临摹、学习和领悟,于他而言,“悟”和“磨”是学习焦墨的核心和常态。据了解,陈安邦的艺术启蒙来自于家中藏书《芥子园画谱》。画谱中,寥寥几笔线条勾勒出的崇山峻岭、极具风骨的花卉枝干、闲逸自然的人物形象,提升了他欣赏美、理解美、创作美的能力,也推动了他对绘画的喜爱。后来,陈安邦不再满足于书籍探索,他开始研究起近现代画家黄宾虹的“积墨法”、张大千的“泼墨法”“钩斫法”,并从中摸索到了自己的绘画技艺。

文/贺沁怡 图/王小虎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