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园近日成为媒体焦点,可谓双喜临门,因先有中央将再赠送一对大熊猫,继而是园内“盈盈”诞下一对龙凤胎。鉴于本地大熊猫数目一下子由2只增至6只,园方大可趁着当前大熊猫热潮,调整三年前订立的财务重组方案,朝着以“熊猫+”为主题进行转型,冀能增加入场旅客人次和创收。
大熊猫本来只是海洋公园的卖点之一,与园方营运方针谈不上任何关係。园方突然兴起搞熊猫经济念头,固然是想把握大熊猫热潮的契机,在当前经济困难形势下,不得不对营运方针作出调整。
零售吹冷风搁置山下园区项目
海洋公园曾是旅客和市民必到的旅游景点,在2012/13年度曾创下770万人次入场,可是其后因面对迪士尼乐园和内地主题公园的激烈竞争,人流和收入持续下跌,连年亏损,在2020年初因债务高达87亿元,无力偿还,需伸手向政府求助,最后获当局拨款54亿元,逃过厄运。为了救亡,园方2021年提出重生方案,将定位由主题公园改为一个以保育教育为主轴的休閒度假区,山下园区改为免费开放的零售餐饮消闲区,山上园区则改造成历险主题区,设施逐项收费。
园方明白到保育教育旨在为旅客和市民提供与别不同的体验,有关项目难以赚钱,只能靠其他休闲及商业元素来盈利。本来希望山下园区改成大型商场,以收取稳定租金来纾解财困,可是项目生不逢时,适逢疫情爆发,零售餐饮不景气,前年招标时竟没有发展商或财团入标。疫后复常,市民却大玩北上消费,令零售餐饮再吹淡风。海洋公园主席庞建贻日前表示,已搁置山下园区零售项目,现在因应迎来4只新大熊猫的契机,调整之前转型方案。
园方有意打造熊猫经济,因熊猫BB是首对港产大熊猫,弥足珍贵,加上港人和外国旅客对熊猫BB成长所知不多,对牠由一只粉红色小崽子变成黑白相间、憨态可掬大胖子大感兴趣,这个由孕育到生产再到成长的过程,只要稍加包装宣传,便可成为海洋公园生招牌。园内6只大熊猫的年龄涵盖老中青,有助园方打造“熊猫+亲子教育”为主题的保育教育定位,若经营得宜,可成为亲子教育基地,吸引市民和旅客携子女入场观赏熊猫,并会购买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周边产品,令原本难赚钱的项目摇身变成有利可图。
现时园方将大熊猫作为业务转型的焦点项目来看待,如何贴地经营,让牠们热潮不退并形成产业链,将是一项挑战。园方参考内地和韩国动物园经验,专门开设了大熊猫BB专属IG、小红书和抖音帐号,每天更新它们的最新动态和照片,并让网民在社交媒体留言,讨论如何安置6只大熊猫、如何为新熊猫命名等,以便建立一群熊猫迷。待4只新熊猫正式公开亮相时,便可以吸引粉丝买票入场观赏和打卡。
下一步是要推出诱因,让熊猫热潮持续不退。这有赖园方能否抓住新熊猫的特征,用创意点子和高科技加以包装宣传,打造成为明星熊猫,并不时举办活动让一众粉丝可近距离与大熊猫接触,推动沉浸式旅游体验。同时,园方也应及早与文创界洽商设计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熊猫主题商品和动画,并与区内旅游业界合作,推出与大熊猫为主题的旅游路线、美食和表演,带动熊猫经济整条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与政府博弈谁出资建新熊猫馆
若当局想熊猫经济发挥最大效益,还需增建新场馆容纳6只大熊猫。庞建贻不讳言需要加建新场馆,究竟放在上下抑或山上较好,增添甚么新设施,但这牵涉庞大资金。可是,海洋公园资金有限,是否需要再摊手向政府索要,只能由各方磋商,衡量熊猫经济所带来的效益是否值得出资。
当然,大家不能期望几只大熊猫有能力帮助海洋公园扭转乾坤,但假如能办好熊猫落户这件大事,海洋公园转型能力至少获得一大肯定。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