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纠民风放大招,拾金不昧者赐七品顶戴

发布时间:2024-08-12 13:51

中国传统的选举制度,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地方推荐,二是朝廷征召,三是科举考试。地方推荐,即乡举里选,这是从汉朝兴起的。某人如果在家乡卓有声誉,地方官员就可以把他推荐到中央政府;朝廷征召,就是政府因于某时段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便专门下诏征求;科考则以隋代为发端,这是自由竞选的办法。

乡举里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当时即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孝廉”,这是专门为道德模范准备的晋陞之路,可是中选者往往是与父亲分家的不孝之子,举孝廉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因为缺乏可靠的民意监督机制,垄断权力操控出来的道德模范注定是靠不住的。可惜历代的帝王们,因为各自藏着培育顺民、供我驱驰的小九九,企图通过大树道德模范而诱民入彀,其结果也便可想而知了。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道德教化中,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奖励拾金不昧。据雍正朝的《实录》记载,1727年(雍正五年),一个锄草的满族农民在送钱粮的途中,发现车内有他人遗落的一个元宝,便呈报了有关官员。雍正得报大喜,一个卑微的农夫不贪捡到的财宝,精神实在可嘉,真乃国之脊梁啊,那个元宝就奖给他吧,并命于八旗中宣传此事。开了雍正朝拾金不昧事迹得到皇帝嘉奖的先河。

第二年,河南总督田文镜上奏皇帝,说是他治下的河南一位农民更了不得,在地里捡到了170两银子,不仅如数交还,而且还不受失主的报酬。雍正这回出手更是大方,既给该农民赏银,还赐了一个七品顶戴,并传旨要求官绅士民各界向他学习。

仅仅一个月,田文镜再次报告,在他的辖区又有了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雍正龙颜大悦,再给嘉奖。从此各省呈报路不拾遗先进事迹的奏折联翩而至,道德比赛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好人”也不再局限于底层夫役,而是遍布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好事”也愈变愈奇,雍正一律予以褒奖。

终雍正一朝,此类“道德卫星”就没有停放过。乾隆继位后,却远不像他老子一样痴迷此事,他规定:若真有拾金不昧的道德君子,地方官员可以酌量奖励,但不准向上司申报,总督、巡抚等高官也不得藉这一类事情上奏。

原来,就在雍正大张旗鼓地褒奖“好人好事”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作弊现象:上交“遗金”既可博得官职和好名声,还能得到比“遗金”价值更多的物质奖励,何乐而不为?而且天知道这上交的“遗金”的真正主人是谁呢?

有人分析,雍正在褒奖“好人好事”时,对可能出现的作弊缺乏警惕。其实,素来精明过人的雍正并非失察,而是自有其盘算。雍正为什么对“道德卫星”如此热衷,又为什么对可能出现的作弊眼开眼闭?

原来,路不拾遗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民风淳厚、世道清明的盛世标志,本朝此类佳话层出不穷,不正好证明雍正天纵圣明吗?而对官员来说,既然圣上喜好这一口儿,他们何妨多多益善,让他高兴呢?